防城港京族文化探秘之旅
防城港京族文化探秘之旅
7月14日,农历六月初九,京族传统民族盛典哈节在广西防城港东兴市举行。京族民众身着民族服饰,浩浩荡荡地到海边迎神祈福。如往年一样,越南民间代表亦受邀参加。
当天上午,京族民众和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早早汇聚于澫尾哈亭,这里是京族民众祀祖、祭神和民间娱乐的公众场所,现场摩肩接踵。哈亭前升起中国国旗后,几名京族长者带领由京族男女老少及来自越南的嘉宾组成的迎神队伍,推着神坛向大海的方向徐徐出发。在澫尾金滩举行仪式后,迎神队伍将神迎回哈亭敬奉。
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也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他们世代依海而居,主要聚居在防城港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巫头和山心三个海岛上。京族哈节又称“唱哈节”,是京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2006年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族哈节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和演变,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14日,在澫尾金滩上,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苏海珍,领着京族青年男女共同演奏独弦琴,悠扬的琴声、耳熟能详的曲调,吸引游客驻足。踩高跷捕鱼、耙螺等京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展演亦令各方游客跃跃欲试。
近年来,京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全面保护和发展。依托京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滨海资源优势,京族聚居地已成为中国4A级旅游景区。
京族的历史渊源
京族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共有人口近2万人,分布在东兴市北部湾的万尾、巫头、山心(称为“京族三岛”)一带,是广西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渔业为主的民族。京族原来居住在越南涂山一带,明清时期陆续迁入广西,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京族传统文化与艺术
独弦琴是京族的特有的一种乐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京族独弦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性项目,独弦琴的琴身可由木头制作,也有用竹子制作。独弦琴构造十分简单,对音乐作品的演绎完全依靠一条琴弦和一个摇杆,通过弹、挑、揉弦、推、拉、拉揉、推揉等诸多手法来实现。琴声悠长缠绵,优美动听,拥有其独特的魅力。
京族民俗风情与节日
“哈”在京语中意为“唱歌”,哈节是京族每年最盛大的传统民族节日。7月26日,在广西防城港东兴市江平镇,来自中国和越南的边民和游客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欢庆“哈节”。此次活动持续到8月1日,包含京族非遗传统渔业体验、“京族哈节唱吉祥”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京族万人餐活动等。
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哈节”是京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京族文化集大成,是包括京族语言、喃字、唱哈、舞蹈、独弦琴、医药、风吹饼、鱼露、服饰、拉大网、渔箔、高跷捕鱼、哈亭建筑、村落生态、遗存遗址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活态展示的盛会。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京族“哈节”集传承优秀民俗、团结民心、促进文化旅游等于一体,近年来成为了京族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
体验京族文化
京族哈节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和演变,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14日,在澫尾金滩上,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苏海珍,领着京族青年男女共同演奏独弦琴,悠扬的琴声、耳熟能详的曲调,吸引游客驻足。踩高跷捕鱼、耙螺等京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展演亦令各方游客跃跃欲试。
近年来,京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全面保护和发展。依托京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滨海资源优势,京族聚居地已成为中国4A级旅游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