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教体系:未来职业变革的关键
现代职教体系:未来职业变革的关键
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的双重驱动下,全球就业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未来就业报告》,未来五年(2023-2027年)全球劳动力市场将面临显著调整。预计在此期间,技术进步、自动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将导致8300万个工作岗位被淘汰,但同时也会创造69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这意味着,相比当前工作岗位总量,绝对数量将减少1400万个,降幅约为2%。这一变化凸显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这样的挑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加快构建步伐,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改革一年多来,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第三届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李昊天与同学一起,针对洗衣机内筒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展开攻关,成功设计出解决方案,并获得大赛金奖。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把企业实际需求作为比赛题目,由院校组建团队解题,通过以赛促融,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实现了有机衔接。”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教育改革部副部长魏楠表示。
海河教育园区的建设,是天津市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进一步把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天津市进行了积极探索。前不久,《天津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颁布,这是全国首部有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重大问题。
“条例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了精准化指导,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的同步实施、与技术发展的同步升级。”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潘海生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职业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职业学校办的教育,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个方面,应从更高站位进行谋篇布局。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点上的改革突破带动面上高质量发展,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任务。据介绍,目前,教育部已经与8个省份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
“聚焦国家战略、发挥统筹作用、突出地方特色,省部共建稳步推进。如黑龙江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中的支撑作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湖南省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服务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等。”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选择条件基础好和改革探索意愿强烈的省份,逐省协商确定试点任务,逐步扩大省域试点范围。
在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轨道车辆技术实训基地,一列长长的地铁车体映入眼帘。在这里,学生可以对整车电气、受电弓、车门、转向架进行调试修理等多种实训。“作为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直属职业院校,校企共建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让学生们获得了丰富的实训资源,利于扎实掌握技能本领。”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管理部部长杜芬介绍。
怎样实实在在办好职业教育,改变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状况?大力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搭建企业直接参与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平台,成为题中之义。去年7月,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江苏常州成立,这是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据介绍,该共同体由中车集团、有关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共同牵头,成员单位包括5个产业集聚区、9所普通高校、34所职业院校、中国中车及49家所属子公司、4家科研院所。
共同体更加注重由行业龙头企业把握产教融合的主导权。“让企业深入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围绕产业需要来办学,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莹说。
近年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不断创新运行机制,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据了解,一年来,通过建设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有近1.2万人次教师入企实践、6000多名企业高技能人才入校授课,2400多门课程得到优化更新、500多门企业优质培训课程转化为学校课程,职业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此外,教育部还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进行调研,形成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调研清单”,涉及30个产业,摸清了252个紧缺工种状况。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需求牵引、服务导向、精准对接的原则,将继续对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训基地五大核心要素提出优化调整的整体框架。”
“中考前夕,为多一些选择,我到两所开展中职与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的学校了解情况,最终选择了浙江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2022年,海娜完成中职阶段的学习,顺利通过转段考试,进入浙江丽水学院读本科。海娜的经历是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一个体现。日前,浙江省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鼓励高水平大学面向中职招收拔尖创新学生,畅通职业教育学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通道。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归根到底是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要让有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基于此,围绕职业教育自立自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尤为重要。据介绍,目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84门专业课程改革试点稳步推进;“职教国培”示范项目启动,遴选确定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和校长培训基地213个;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540个项目完成申报;职教高考方案逐步完善,应用型本科学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围绕办学能力,我们将继续推出一批关键政策和重点项目。一方面要建设一批引领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国家级项目,树立标杆、打造品牌;另一方面针对难点,在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引导基层大胆试、大胆闯。”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以推进职普融通为关键点,以促进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需求驱动、开放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从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五年内增长最为迅猛的十大岗位。与人工智能、商业智能分析和数据科学等大数据领域密切相关的职位占据了主导地位。大数据被认为是最能创造就业机会的技术,有65%的受访者预计大数据相关的工作岗位会增长。可持续发展专业人员在岗位增长排名中高居第二位,这一现象与全球日益重视环境保护、推进绿色经济转型紧密相连,也凸显了可持续发展领域在未来职业市场中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到2027年,数据分析师和科学家、大数据专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网络安全专业人士等职位的需求预计增加30-35%(140 万),这都是依赖大数据和前沿技术采用的进步和增长推动的。除此之外,商业和市场类的岗位在TOP20名中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报告中还进一步揭示了未来企业最为看重的员工应具备的十大核心工作技能。创造性思维、分析性思维以及技术素养将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三大能力支柱,其中创造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是认知技能的核心组成部分,而技术素养则属于科技技能的范畴。随着基础性及重复性工作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得以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这使得诸如创新思维、深度分析能力和持续学习等软实力愈发凸显其价值。
这也与近年来AI的大量应用有关,即使机器和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计算和执行能力,但它们不能替代人类进行复杂的分析判断和决策制定,思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相较于机器的独特优势所在。未来的职场就业将更重视软能力超过专业技能,能够保持创造力和分析能力,充分利用AI,利用新技术的人肯定会比其他人多一些机会。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锻炼中可以多着重培养这方面的技能。
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正在深刻改变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以技术革命为依托,推动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规模与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窗口期。新质生产力给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带来的全新变化,必将推动职业教育开启系统性变革的进程,包括发展理念、组织架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体系、治理方式等,其带来的影响也将是全面的、颠覆性的、深层次的,职业教育内部的基础设施、管理队伍、师资力量、教学技术、实训方式、培养模式等也必将重构。职业教育迎来了迈向高位移、高层次、高质量的新的历史时期。
同时,新质生产力将推动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取代劳动密集型生产。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个性化、灵活化对工作装备、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带动了就业结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职业教育需进行体系化重构和全流程再造,挖掘新领域、新赛道、新优势,在发展能级上创造出新动力、新效率、新能力。
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发展所引起的变革,正在逐渐打破原有某个岗位依靠单一知识体系而形成的岗位标准和岗位要求,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与产业的融合度逐渐增高,工业企业、生产企业、服务行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设计岗位、生产岗位、管理岗位之间的界限不断缩小,产业群、产业链在不断进行分工、重构及融合的过程中对职业能力的需求趋向同质化,需要更多的具备跨界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才。也就是说,技术技能人才在掌握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从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的要求出发,掌握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电子工程等多种相关知识,成为“专家型通才”的“T”型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高深知识生产、技术元素融合和产业技术突破,再一次放大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深度与难度。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对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知识体系、技术要素、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重新研判和研究,实现知识体系复合性重组,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分工、新岗位的发展要求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新质生产力在催生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的同时,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区块链、AI等新兴产业工具全面融入产业形态之中,产业结构、产业功能中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的以程序化、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为主要要求的工业制造逐渐转变为人对智能生产、机器人、生产平台等的管理制造。也就是说,技术技能人才不再是单纯掌握某项生产技能的制造者,而是复杂任务处理的控制者、协调者、评估者、设计者、管理者。技术技能人才除了要掌握一线生产所必备的技能知识,成为一个合格的技能操作者之外,还要具备工程师、程序员、分析师、问题解决者的能力。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技能的延展性、跨界性要求,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技术技能人才的适配性供给和复合化培养成为主要趋势。所以,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重塑人才培养标准和能级,以适应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技术技能变化。
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大特性就是促进产业持续滚动地更新技术,相应地,岗位要求和标准也会不断地产生变化和升级,产业形态和制造模式也将不断重构,进而引领制造业不断向新的领域转变。这也决定了在新质生产力未来的发展中,很难预测与准确定位技术技能人才的具体标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人才具有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智能学习能力,在进入职业岗位后仍保持持续的自我学习、参与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体系以促进岗位适配能力实时提升。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正视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这种变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夯实人才自我智能学习的理念基础,增强其持续学习能力的自我建构,进而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全生命周期”“全职业周期”的有效学习。
面对未来职业变革的挑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措施,职业教育正在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不仅是教育体系的一次重大升级,也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