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过年”越来越冷清,问题出在哪儿?
农村“过年”越来越冷清,问题出在哪儿?
小时候,每到腊月,家里就像突然开了锅似的热闹起来。母亲系着围裙在厨房忙得团团转,蒸馒头、炸丸子,一边忙活一边哼着小调;父亲则挑出几只养了一年的大肥鸡,说是留给过年招待客人用。我还记得村里的杀猪声此起彼伏,一群男人卷起袖子,你来我往地干活儿,大人们说笑着,小孩围在旁边瞎起哄。那时候觉得,好像整个冬天都被一种特别的味道填满了——不是光说吃喝那些东西,而是一种连空气都带点甜香的期待感。
而现在呢?你放眼看看周围,这些场景还有多少能见得到?前几天回老家,我特意赶了个集市,本想着找找以前那股熟悉劲儿,可到了地方才发现冷清得让人心寒。摊位还是那些摊位,卖菜的、卖肉的零星几个,但站在一旁的人少得可怜,就算有人,也是低头看手机居多。一对老夫妻坐在自家铺开的布单后面,守着一些白菜和萝卜,他们脸上没什么表情,看样子也不像指望真能卖出去多少。这跟小时候赶集时完全不一样,那会儿可是车水马龙,人挤人的场面。不管是谁,都拎上一篮子的瓜果蔬菜或自家的土鸡蛋出来换钱或者换年货。村口的大喇叭一天播三次“明日逢五”,提醒大家别错过。但如今这些画面好像只能藏进记忆里再慢慢翻找。
你可能会问,“怎么回事?”其实啊,说白了,就是农村变空心了呗。年轻力壮的人都跑去城里打工挣钱去了,有些甚至一年到头才回来一次,更有甚者压根不过年。“单位加班工资高,不想耽误。”这是不少年轻人的理由。我一个远房侄子去年春节就在外省,一个视频通话敷衍两句,他妈当晚抱着电话偷偷抹眼泪。这事搁十年前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现在却越来越普遍。有时候想想,也怪不得他们,如今谁还能靠种地维持生计呢?乡下这点收入还抵不上城市的一半,就算回来又怎么样?但问题是,人走远了不等于关系一定要淡吧?
其实最难熬的是老人。他们盼了一整年的就是一家人坐下来吃顿热乎饭,可现实常常让他们失望。有个邻居阿姨跟我聊天时吐槽:“今年小孙女本来说回来,还把她爷爷乐呵坏啦!结果临门一脚告诉我们,公司派她出差,要改成夏天再回。”讲这话的时候,她手上的针线停住了片刻,又低下头继续缝补衣服,说完只是轻轻叹气,没有责怪谁,也没有发脾气,只剩落寞挂在眉梢。如果不是知道背景故事,你可能以为她只是闲聊一句无关紧要的话,但背后的酸楚只有自己懂。
有人倒是提出另一套理论,说现代生活条件好了,以前穷苦岁月大家盼过年,是因为可以趁机吃顿饱饭穿件新衣裳,现在天天大鱼大肉,何必非抓住春节这一天做文章呢?乍听之下挺有道理,但仔细琢磨,总觉得哪儿不对劲。我打心底不信这个解释,因为从来没觉得“吃好喝好”是真正意义上的“年味”。所谓“年味”,其实就是咱中国传统文化积累下来的一份特殊情感,它绑住的不仅是节日,还有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小牵绊啊!
而这种牵绊,从什么时候开始松动的呢?也许就从那个第一代农民工背井离乡闯荡城市开始吧。他们寄希望通过奋斗改善家庭经济,却渐渐疏忽掉与土地、与故乡深厚联系。当下一代长大的时候,对祖辈传承下来的习俗已经陌生很多,再加上社会提倡效率至上、人际交往更多依赖网络平台,人和人的距离越拉越远。这些变化潜移默化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让原本紧密相连的人际网悄然断裂。
试想一下,如果一家人在除夕夜各自拿着手机刷短视频,即便坐同张桌子上吃饭,那又有什么意思呢?更别提部分孩子为了追求事业或者恋爱自由,把父母视作负担,这么多年过去,有多少老人接不到拜年的电话呀!有句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每次想到这里,我总忍不住问自己:是不是该主动多一点时间陪伴他们,多花点精力修复破碎链接,让这一切重新变暖?
当然啦,也不是说全无办法。在我看来,其实并不用轰轰烈烈搞什么仪式,我们缺少的是行动中的温度,比如哪怕发条消息、买点礼物寄回去,都能让爸妈安心不少。如果能够抽空真的回趟家,更不用刻意准备什么惊喜,仅仅和他们面对面聊聊天,他们都会满足得合不上嘴。另外,有条件的话,可以试试唤醒一些旧习惯,比如包饺子、大扫除,用这些简单质朴的小动作重拾曾经浓郁芬芳的记忆。
所以你看,“年味去哪儿”这个问题表面看复杂,其实答案很直接:它躲在人心深处,被繁杂事务遮掩罢咯。一旦我们愿意腾出空间寻找,它随时都有机会冒出来。关键就在于如何平衡时间与情感投资的问题——毕竟人生几十载匆匆如梦,与其等将来追悔莫及,不如当下面对现实勇敢迈步。从今天开始,无论身处何方,请尝试拨通久违号码向亲友表达思念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