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应对中国经济有效需求不足
建立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应对中国经济有效需求不足
203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2.4万美元,这一目标既充满挑战也蕴含机遇。在近期举办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过去80年与未来展望”国际会议上,朱民、王一鸣、黄海洲和李扬四位知名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发展路径。
朱民:建立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全球经济治理五十人论坛发起人、IMF原副总裁朱民指出,当前全球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紧张、全球化放缓和金融风险聚集等多重挑战。他呼吁建立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应对这些挑战。朱民强调,这个新体系应该使所有国家受益,提供金融稳定并支持经济增长,实现全球的经济繁荣。
在推进国际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朱民表示,中国是努力推进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希望在国际金融体制的股权份额结构中得到承认,也代表新兴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让整个新兴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到承认。此外,中国也在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推进全球金融治理机制改革。
王一鸣:有效需求不足是最大挑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指出,中国经济总体呈现回稳向好的态势,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具体表现为内需不足、价格持续走低和需求走弱向供给端传导。王一鸣建议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并考虑提高赤字率到3.8%以上。
王一鸣表示,需要把中国经济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来观察,从2012年中国进入“三期叠加”和“新常态”以后,我国经济在经历调整。“新常态”时期我国经济主要是供给端潜在增长率下降带来的变化,现在经济增长约束在由供给端向需求端转化,总需求不足正在成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约束条件。三年疫情的冲击,需求侧受到更大的影响,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在进一步强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黄海洲:增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特聘教授黄海洲表示,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以后,全球增长稳定,贸易量快速增长,但也存在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漏洞。他认为,未来增长是关键,可以通过科技革命和制度改革来实现增长。黄海洲指出,虽然美国通胀居高不下,但美国名义GDP增长能保持在5%以上,那么其经济增长将足以应对债务问题。同时,2020年美国实施了超强的财政刺激——美国国债占GDP比例在一年中上升了约GDP的13%,将GDP往上拉了将近30个点。
李扬:实体经济改革稳步推进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全国客运量、货运量和港口货物吞吐量都有所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李扬还介绍了2025年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规划,包括重大工程包、降低物流成本和深化综合运输体系改革等措施。这些信息对于了解中国经济的交通运输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综合四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发展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有效需求不足、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等。但同时,中国也具备持续增长的潜力和优势。通过建立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提振有效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深化实体经济改革,中国有望实现2033年人均GDP达到2.4万美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