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新书教你如何在散文中逆袭困境
莫言新书教你如何在散文中逆袭困境
“小时候,跟着爷爷去割草,我被草棵里的蚂蚱惊吓,爷爷说,怕什么,蚂蚱再厉害,它也咬不动你。”这是莫言在《不被大风吹倒》中的一段回忆。正是这种坚韧精神,支撑着莫言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不被大风吹倒》是莫言2024年出版的新编散杂文集,收录了40篇散文和杂文,其中8篇是全新创作。全书围绕“不被大风吹倒”这一主题,分为六个章节,从莫言的成长故事、他与余华、史铁生等人的友谊,到他对文学、人生、人性、世界的理解,再到他写给年轻读者的内容,展现了莫言近70年的人生智慧。
这本书脱胎于2022年莫言写给青年朋友的一封特别的回信——《不被大风吹倒》。信中,莫言分享了自己小时候和爷爷抵御大风的故事,感动了无数年轻人。他说:“我站在堤上,看到我的爷爷,像一只黑色的鸟一样,在大风中张开双臂,保护着我,保护着草车。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力量从他的身体传递到我的身体,我感到自己也变得坚强起来。”
莫言的成长经历充满了艰辛。他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童年时期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饱受饥饿之苦。小学毕业后因得罪代课老师,被剥夺了上中学的权利,辍学后进入村人民公社干活,放过牛羊,也割过麦,后来到棉花加工厂做合同工,并成为工人代表和厂里职工夜校的语文老师。
1976年,莫言应征入伍,开始偷偷写作,虽多次投稿被退回,但他没有放弃。1981年,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此后陆续发表了《丑兵》《民间音乐》等作品,引起了文坛的注意。
莫言的创作风格独特,将民族性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和“狂欢化”相融,在呼应中国文学传统的同时,展现出鲜明的原创性。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构建出奇幻而又真实的文学世界,作品中常常充满着对人性、历史、社会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深刻揭示。
在《不被大风吹倒》中,莫言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写作克服困境的经历。他说:“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救赎。当我感到绝望时,我就拿起笔,开始写作。当我感到孤独时,我就拿起笔,开始写作。当我感到愤怒时,我就拿起笔,开始写作。当我感到快乐时,我也拿起笔,开始写作。写作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莫言在书中还提到了自己与余华、史铁生等人的友谊。他说:“我和余华、史铁生等人一起在文学院学习,一起‘说走就走’坐夜班火车去沈阳,一起在简陋的宿舍里下棋、打扑克,去学校的菜地里摘黄瓜,一起踢足球,让史铁生做守门员……‘他处在人生的最低处,但他的精神总能如雄鹰翱翔在云端之上。’这不就是史铁生‘不被大风吹倒’的人生吗?”
莫言在这本书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年近70的人生智慧,传达了一种很有力量的心态——并不是只有奋勇前进才算胜利,踏实扎根在生活的原地,不后退、不堕落、不下沉,不被大风吹倒,本身就是一种前进了。
正如莫言在书中所说:“我知道我们年轻的朋友们,处在这样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想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也不要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