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文旅双增长:人大立法助力打造“江南文化之源”
嘉兴文旅双增长:人大立法助力打造“江南文化之源”
今年端午假期,嘉兴文旅博得“满堂彩”,全市举办了50余场主题文旅活动、超700场群众性民俗活动,掀起的“新中式”旅游热潮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这个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154.2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13%和30.35%。
嘉兴文旅市场的繁荣发展,市人大功不可没。时间回溯到2008年,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与会人员建议将嘉兴深厚的文化底蕴嫁接到旅游业,围绕嘉兴本地文化的内涵,进行旅游开发;同时,建议集中精力做强市区旅游业,整合资源打响“大嘉兴”旅游品牌,完善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多年来,嘉兴市人大代表将群众的心声总结成一个个建议,推动嘉兴深挖本地“两个文化”基因,为新型旅游方式建言,为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文旅融合碰撞出的火花吸引了八方来客。目前,全市共有国家5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村庄97个,7个县(市、区)均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2023年,全市共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508.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9.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43%和22.21%。而今年春节、“五一”期间,接待游客人次等多项数据创下历史新高。
守护红色阵地,迎接大小朋友
从嘉兴火车站出发,前往南湖湖心岛瞻仰红船,再到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成为嘉兴红色旅游的一条品牌游线。7月,南湖景区游客量进入一年中的最高峰,每天客流量在8000人次左右,南湖革命纪念馆日均人流量在1万人左右。与此同时,从古镇到乡村,嘉兴各地旅游景区的客流量也迎来了暑期高峰。
早在2008年,嘉兴就在规划构建“大嘉兴”旅游格局。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陈新华等11位市人大代表提出的《以构建嘉兴旅游格局、接轨上海服务世博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大会唯一的议案。
在讨论这个议案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进一步衔接好市域旅游规划,整合好市域内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将文化融合到旅游之中。针对红色文化,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还建议以南湖及南湖革命纪念馆为中心建设红船文化核心区域,南湖开发建设可与党史研究等结合起来,做强红色旅游品牌。
如何把“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的故事讲好、演绎好,成为嘉兴文旅的一个长久命题。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袁晶在南湖革命纪念馆负责宣传讲解工作,她注意到,来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年轻人正越来越多。日常工作中,袁晶一边在讲解中给予年轻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一边又在思索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来红船旁感受这一段历史。2018年,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袁晶提出了《将红船精神纳入全国中小学教学课程的建议》,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把握红船精神内涵,通过培育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担负起新时代重任。
2018年9月1日,全国首套以红船精神为主题的地方教材在我市首发,呼应了袁晶的建议。她也欣喜地发现,在远道而来的青少年游客中,知道并了解红船精神内涵的人更多了。
在各地文旅蓬勃发展的当下,袁晶又发现了红色文创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她告诉记者:“之前我们的红色文创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往往吸引不了游客,游客没有更多可以带走的特色文创产品。”于是,她在2021年提交了《关于加快推动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的快速办复。2022年,她又提出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针对青少年的兴趣点,南湖景区和南湖革命纪念馆相继开发出各式文创产品,推出“烟雨楼前”文创品牌,打造“带得走的红色文化”,引来了新一波流量。同时,在袁晶的带领下,南湖革命纪念馆成立了红船讲解员小分队,更多孩子以研学形式来到嘉兴,聆听这个伟大的红色故事。
整合运河资源,打响文化品牌
嘉兴沿河而建,因水而兴。当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嘉兴作为重要运河城市备受瞩目。而对嘉兴来说,更重要的是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金名片。
2016年,市七届人大七次会议期间,谢立昕、朱张坤、迮育彬等20多位代表提出了《关于整合资源推进中心城区运河风情文化旅游带建设的建议》。代表们建议,要注重城河相融,制定中心城区运河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要注重品牌特色,彰显嘉兴运河独有的文化魅力,突出全国唯一性;要注重资源整合,建立责任明确、利益共享的开发管理机制。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17年,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嘉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过立法对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市人大法制委立法处处长赵宇龙是制定《嘉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具体参与者。他告诉记者,在立法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大运河航运日益繁忙,船舶吨位不断增大,大运河遗产点长虹桥常被过往船只剐蹭,甚至被撞也偶有发生,这让热心文物保护的市民揪着心,立法保护大运河的呼声日渐高涨。
“我就在长虹桥边长大,保护它是老百姓的心声,也是所有人的义务。”王江泾镇王江泾社区党支部书记茹亚莉深情地回忆道,当时她作为沿河市民代表参加了立法调研座谈会,表达了老百姓对长虹桥的关心。
经过市人大常委会及有关部门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将保护优先理念贯穿始终,最终形成了《嘉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强化保护,在上位法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嘉兴专门细化规定了“禁止损毁防护、警示设施”的行为,并明确法律责任。
《嘉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时任嘉城集团旅发公司总经理汪志刚高兴地说,条例不搞“一刀切”,在对大运河做到严格保护的同时,又能够结合本市实际,综合考虑并明确规定规划建设的要求和程序,为保护运河遗产、发展运河旅游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为了更好地推进条例的贯彻实施,2020年7月22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3个执法检查组,分别赴海宁、桐乡和市本级开展执法检查,逐项核实法规执行情况。
在人大立法保障和执法检查下,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护,同时也为综合性、整体性地传承大运河文化打下了基础。2022年以来,嘉兴以大运河为纽带,成立嘉兴市大运河文化带古镇发展联盟,以乌镇、西塘、濮院、盐官4大古镇为核心,将18个古镇串“珠”成“链”,全力打造“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
古风袅袅的古镇,沉淀了一个地方的文化。2023年7月28日,《嘉兴市西塘古镇保护条例》经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批准,成为全省首个针对单个古镇的地方性法规。
“留住原住民,才能最大程度保留‘小桥流水人家’的传统风貌。”嘉善文化学者、嘉善西塘旅游休闲度假区管委会文化顾问韩金梅说,嘉兴市用立法对古镇的文化进行重点保护,不仅保护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和非遗项目,还留住了古镇的原住民,真正达到了保护好“活着的千年古镇”的目的。近年来,西塘在保留千年生活图景的基础上,主打汉服文化品牌,重新唤醒人们对古典文化的记忆,助推古镇旅游热潮。
今年3月,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等七个保护规划编制情况的报告,再次强调要保护嘉兴的历史文化,也提出“注重传承赓续,注重活化利用”等建议。
接下来,嘉兴将着力打响“中国古镇看嘉兴”“江南文化之源”等文化品牌,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和绿色旅游发展上作示范、争标杆,以“嘉兴之窗”生动展示美丽浙江新图景。嘉兴人大也必将不辱使命,一路同行。
本文原文来自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