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座古寺:雍和宫的皇家气派与卧佛寺的铜佛奇观
北京两座古寺:雍和宫的皇家气派与卧佛寺的铜佛奇观
北京的雍和宫和卧佛寺是两座具有代表性的古寺,它们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还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两座寺庙虽然都位于北京,但它们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却大不同。
雍和宫:从王府到皇家寺院的华丽转身
雍和宫,原为清世宗胤禛的府邸,后改为皇家寺院,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的建筑布局严谨,气势宏伟,融合了汉、满、藏、蒙四族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寺院建筑形式的完整体现。
雍和宫南北长约400米,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雍和门、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殿等六进大殿和七进院落组成。东西两厢设有讲经殿、时轮殿、药师殿、密宗殿,雅玛达嘎楼,照佛楼,及被辟作文物展室的戒台楼、班禅楼。建筑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寺内石狮、宝坊、殿宇、亭台、楼阁俱全。油漆彩画,金碧辉煌。不仅是中国寺院建筑形式的完整体现,还有汉藏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
雍和宫的大经堂——法轮殿,其建筑的顶部既是仿西藏建筑的风格,五座琉璃镏金宝瓶状的天窗顶饰,加强了古刹的神韵更显庄严华美。雍和宫各殿堂供有众多的佛像、唐卡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紫檀木雕刻的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雕龙的大佛龛和十八米高的白檀木大佛成为雍和宫木雕工艺的三绝,以大、奇、精著称。藏品中,有许多是十六世纪以来西藏上层人士、高僧大德进献给皇室和本庙的珍贵礼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卧佛寺: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卧佛寺,又名十方普觉寺,位于西山北的寿安山南麓,距北京市区20公里。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卧佛寺坐北朝南,由三组并列院落组成。寺前有一座木牌坊额题“智光重明”,四柱三楼灰筒瓦顶。牌坊过后是长百余米的坡道,坡降12米,两侧古柏4行。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经楼等建筑。楼后傍依山岗,由石级登上山顶,建有亭台,可俯览全寺。两侧围以廊庑、配殿、客堂和方丈室,把三座院落联结成一个整体,是中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方法,这种平面布局在北京一带较少。
寺内主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檐下为五彩斗栱,顶棚有彩画天花。门额前檐大匾“性月恒明”,为慈禧所题。两侧楹联:发菩提心印诸法如意,现寿者相度一切众生。佛殿内上方有匾额“得大自在”,为乾隆皇帝所书。“得大自在”是释迦牟尼一生的写照,生前和死后都得到最大的自由。“性月恒明”则把佛性比作月亮,光辉永照。那尊铜卧佛侧卧在榻上,头西脚东,面朝南方,双目微合,表情安详,体态均匀,衣褶流畅,右臂弯曲,右掌托头,左臂伸直,指掐吉祥印,似大彻大悟、心安理得的神态。这个卧式据说是释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伽城外圆寂前的姿势,描绘的是佛陀在生病时自感不起,向弟子们作最后一次教诲的情景,即佛教故事“释迦涅盘圣迹图”。卧佛长5.3米,重54吨,是北京现存最古、最大、最精的铜卧佛,做工极为绝妙,“渗金甚精”。卧佛身后三面环立着十二尊塑像,都是他的大弟子,亦称十二大士,即“十二圆觉”像。
建筑规模与风格的对比
从建筑规模来看,雍和宫更为宏大,其七进院落的布局和高达18米的白檀木大佛,彰显着皇家的气派和藏传佛教的庄严。而卧佛寺则以其独特的三组院落布局和5.3米长的铜卧佛闻名,展现了中国古代佛寺建筑的早期特点。
在建筑风格上,雍和宫融合了汉、满、藏、蒙四族的建筑特色,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而卧佛寺则更多地保留了汉传佛教的建筑风格,其琉璃牌坊、山门殿等建筑,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雍和宫作为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中心,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清代皇家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寺内的文物和建筑,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兴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卧佛寺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布局,展现了中国古代佛寺建筑的演变。寺内的铜卧佛和珍贵文物,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两座寺庙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无论是雍和宫的皇家气派,还是卧佛寺的古朴典雅,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