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派江南行纪:西岑古镇的水乡文化与现代传承
沪派江南行纪:西岑古镇的水乡文化与现代传承
近期,“沪派江南·乡土行纪”系列活动在青浦区金泽镇西岑单元举办,聚焦西岑古镇的千年溇沼和圩田文化。活动中,专家学者和市民代表一同探访了西岑古镇,深入了解了当地独特的水乡文化和圩田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治水营田专家孙峻的《筑圩图说》对西岑圩田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方法至今仍对现代水利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此次探秘不仅让我们见证了传统农耕文明的魅力,也为当代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西岑古镇:水乡泽国的历史见证
西岑古镇位于上海青浦区境域西南,东与朱家角镇接壤,东南与练塘镇相接,西南与浙江省嘉善县丁栅镇、大舜镇毗邻,西北与江苏省吴江市莘塔镇、昆山市周庄镇和锦溪镇交界,是上海唯一与江、浙两省交界的镇。水陆交通便捷,318国道和沪青平高速公路贯穿全镇。国家级主航道太浦河、急水港是通往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重要航道,也是黄浦江的黄金水道,为上海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要冲,承担着上海到江浙之间的重要货运。密集的河道和湖泊给当地民众创造了发达的水运环境,提供了便利的水上交通。改革开放之后,金泽地区的陆地交通才逐渐发展起来。因此,在金泽这样一个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是以水上交通为主、陆地交通为辅的交通体系。
溇沼圩田:古代农耕智慧的结晶
西岑古镇所在的湖荡岛田域片,主要分布于冈身线(古海岸线)以西的淀山湖周边湖荡地区,属于太湖碟形洼地的东外缘部分。区域范围内地势低洼,地貌以湖群为主,湖荡中局部隆起“岛状”高地,成为古代聚居的起点。农学和地理学者指出,古代这一带地形局部有龟背岛状凸起,淤涨逐渐在一点点凸起高地的基础上联合,淤积点的联合使湖面分割成数个小内湖。湖面缓流与农业生产圩田围堤防洪的过程,形成滩涨湿地。在坍塌与淤积交替的过程中,将水面分割成小湖泊,圩田戗岸的修筑又加剧了河道的形成。
由于湖泊围“岛”,因此历代聚落变化不大,一直较为集中紧凑,只是在原基础上略有扩展变化。营田种植方面,人们主要在原有岛状聚落基础上,小部分的向外拓展修筑圩田种植,于是逐步形成小圩戗岸,稍高于水位,以抵御洪水。这一过程因为挖低填高,圩田内有局部高低之分,并在最低处形成溇沼,便于排水,与古代农法圩田图示情况较为接近。
《筑圩图说》:圩田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历史上,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富庶的江南地区成为大粮仓和经济作物的供应基地,依托劳动人民智慧形成的圩田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处于太湖流域和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区域,由于江海激荡的空间和水文特征,上海先民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中形成了最为丰富的圩田形式,也涌现了一批治水营田专家。清代孙峻,家住青浦重固孙家圩。生于世代农家,从长期农业劳动中,摸索出一套修筑圩堤塘岸防御水灾的经验。嘉庆九年(1804年),本县遭受水灾,好多低田被淹,颗粒无收,农民病饿而死的极多,孙峻十分悲愤,他经过调查研究,认为症结在内部高水下压,没有分级控制、高低分排的设施,因而高低田互相牵连,终于使全圩受害。他由此提出改造规划并付诸实施,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写成了《筑圩图说》。在孙家圩的试行取得了显著成果后,便在全区推广,自此青浦三十年无水患。同治八年(1869年),青浦大水,由于圩岸残破失修,境内低洼圩区受灾严重,知县陈其元勘察全县农田受灾情况,得知嘉庆年间邑人孙峻著有《筑圩图说》一书,陈其元认为该书言甚切近,为农家所需,乃谕饬各乡董,督同地保率令佃农农隙时依《筑圩图说》修筑圩岸,并捐廉俸刻版印行,分发各州县。随着孙峻的修圩筑堤法在青浦全县推广,低洼田涝灾防御能力得到提升,“至是潦至,邻县新阳熟田仅三十余万亩,而青邑熟田至六十五万亩有奇”。
书中多次出现“溇沼通泾”,详细描画了圩田溇沼系统的形态和功能,那就是西岑单元的圩田状态。这种溇沼亦做排水之用,有一种状态称为“水潦无虞图”,积水时下塍田的水从溇沼排出。溇沼往往为人为所开浚。溇沼系统相当于圩田中水量的调节设施,在古代圩田农业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溇时与外水相联,时成圩内独立水体。在一些地段,如果没有溇,圩田进、出水都会遇到问题。溇往往是指圩田中的潴水部分,圩中有溇,处于圩心最低处,成为积水之地。对圩田进一步分割时,溇逐步与外河泾浜连为一体,并成为更低级、更为缩短的水道,且常常处于死水状态。小圩的排水与溇有关,因为溇是圩内的积水之地,溇岸置水车戽水,既可防涝又可防旱。溇口在涝时一般要做坝,以防外水进入。“圩大者分之,或作积水溇横亘于中,阔约一丈,两头加阔,用石砌作车口,遇潦车救。”
古桥古刹:水乡古镇的文化瑰宝
西岑古镇不仅有独特的溇沼圩田文化,还保留着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古镇区内现存多座古桥,包括建于南宋的万安桥(1260年)、普济桥(1267年),元代的迎祥桥(1335-1340年)、林老桥(1264-1294年),明代的放生桥、天皇阁桥,以及清代康熙年间的如意桥。这些古桥跨越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其分布之密集、形式之丰富、年代之久远为江南古镇之首,被誉为“金泽古桥甲天下”。
除了古桥,西岑古镇的寺庙建筑也颇具特色。颐浩禅寺始建于宋景定元年(1260年),由南宋宰相吕颐浩择金泽之风水宝地,建宅舍为寺。寺院规模宏大,相传有屋5048间,约3万平方米,以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称雄江南。《松江府志》称“虽杭之灵隐,苏之承天,莫匹其伟”。元、明时誉为“樊刹林宫”,曾令历代官宦、高僧、名士等前来拜访。如元代书画名家赵孟頫、文学家牟巘,明代户部尚书夏元吉、散文家唐顺之、史学家王世贞,清代大臣徐乾学、史学家高士奇都曾留下足迹,有过书画和文章。现尚存三株古银杏树,植于大殿前的一株系西域高僧奔聂卜尔纳亲手所栽,已有700多年树龄。寺院历代香火极旺,方圆百里香客络绎不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乡民俗的活态传承
西岑古镇不仅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还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田山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金泽传唱已有几百年历史,是一种原始的演唱艺术,也是一种口头文学。其歌词内容主要来自当地民众的现实生活,极为丰富多彩,题材多为表现当地民众的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方面,是观察上海及周边稻作地区社会生活、风情民俗的重要方式。目前,在金泽镇雪米村已经设立了传承基地。
“阿婆茶”是一种“以茶为礼,以茶待客”的传统水乡风俗,据《青浦旅游志》(2012版)载:在青浦,淀山湖周边金泽、朱家角等地区,这种习俗非常盛行,商榻是这一饮茶习俗的代表区域,故称“商榻阿婆茶”。商榻人不讲“喝茶”,而习惯上称之为“吃茶”。“阿婆茶”于2007年被列入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已成为了构筑睦邻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久而久之自然成为金泽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
“宣卷”即讲书的意思:它由一人主宣,二人帮衬,小乐队伴奏,其形式近似苏州评弹,又不尽相同,更具特色。宣卷源于唐代的“俗讲”和宋代的“谈经”,宣卷艺人的说讲语言特别注重通俗易懂,以吸引和取悦观众。在淀山湖畔,这种“土生土长”的民间曲艺已流传了千余年,至今仍受到水乡居民的喜爱。
“沪派江南·乡土行纪”: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近期的“沪派江南·乡土行纪”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与市民代表,随同三师联创团队一起探访西岑,聚焦湖荡岛田的特色和风貌,从多视角、跨学科解读江南圩田与水乡文化。基于对西岑历年卫星图的研究与大量的场地调研,三师团队在大莲湖南侧初步筛选出一块具有圩田与溇沼典型特征的场地。一行人一起再次对该场地进行实地勘探,一致认同这是一片具有原真性的圩田与溇沼,这是本次行纪的重大发现!
通过此次活动,参与者不仅深入了解了西岑古镇的历史文化,还亲身体验了水乡生活的独特魅力。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也让现代人有机会亲近自然,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西岑古镇的历史文化,是上海郊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溇沼圩田系统,不仅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为现代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古镇内的古桥、寺庙等历史建筑,以及田山歌、阿婆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西岑古镇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沪派江南·乡土行纪”等活动,西岑古镇的历史文化正在以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