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河:从“季节河”到生态乐园的绿色蝶变
石川河:从“季节河”到生态乐园的绿色蝶变
石川河,这条流经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的渭河一级支流,曾因上游水库建设、采石挖沙等原因,一度成为断流的“季节河”。然而,经过持续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如今的石川河已蜕变成为一条生态绿廊,不仅恢复了生机,还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幸福园”。
从“季节河”到生态乐园
石川河全长36.4公里,流域面积达783平方公里,是富平县的“母亲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农业灌溉,上游建起了水库,让本就水量不足的石川河流入富平的水量骤减。加之采石挖沙、垃圾倾倒、污水排放,石川河遭受严重破坏,不仅水质受到严重影响,还时常处于断流状态。
为解决石川河“有河无水”的问题,富平县水务部门实施了“造水”工程,把城市污水处理厂布局建设在石川河河畔,将经过处理达标的中水注入河中,再配套种植各类水生植物,对中水进行多次净化,最终形成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创新生态修复模式
“中水”补“绿水”是石川河生态修复的创新之举。中水也称为再生水,水质介于污水和自来水之间,是城市污水、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可应用于园林绿化、冲洒道路、公园湖池补水、工业冷却等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
富平县水务局副局长张西强介绍:“2023年富平中水利用总量达到571.47万立方米,其中仅石川河、温泉河生态补水就达到了475.37万立方米,构建起集约高效的‘再生水’循环链。”
除了通过补水为石川河“解渴”,发电厂这样的传统用水大户也为修复富平水生态贡献着力量。大唐富平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昭林表示,该企业生产用水全部采用富平县污水处理厂生产的再生水,经过厂内的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处理合格后,进入工业蓄水池,作为工业用水水源。
政府主导,多方联动
石川河的生态修复工程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从2014年起,当地对石川河开展全域治理,新建堤防10.4公里,治理河道31.2公里。通过明确生态基流、加设补水工程、加大中水回收利用等措施,确保河流生态流量。
富平县水务局副高级工程师王智武从事水利工作已有30余年,见证了石川河的蜕变:“治理团队坚持因地制宜制定治水兴水策略,紧密围绕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总体思路,致力于重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风貌。”
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如今的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水鸟翔集,鱼群畅游,两岸草木繁盛,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62岁的富平市民魏美玲说:“现在的石川河,沿岸处处都能看到秀丽风光。公园里有秦腔自乐班和广场舞团,还有骑行的年轻人,我早晚都在这里健身锻炼,心情特别舒畅。”
石川河的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当地环境,还带动了周边文旅发展。据统计,2023年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成为富平县的一张生态名片。
石川河的成功转型,为其他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科学规划、持续投入和多方联动,曾经的“季节河”如今已成为一条生态绿廊,不仅恢复了自然生态,还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了人水相亲、城水相依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