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急诊科医生的一天:揭秘急救现场
华西医院急诊科医生的一天:揭秘急救现场
120,这串数字是人们心中的救命热线。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冬梅和郑艾宜两位医生,就是这串数字背后的故事主角。作为负责120院前急救的急诊科医生,她们的工作时间长、强度高、压力大、琐事多,已经成为常态。
白天:交班与出诊
2024年1月25日上午,成都下起了雪。此时,刘冬梅刚结束早晨的交班。作为120急救医生,本来已经算“下班”的她,忽然收到立刻出诊的急救电话。此时,另一个负责出诊的值班医生郑艾宜,已经被派出去送病人了。
早上8点,华西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们进行每日例行的交班会。半年来,刘冬梅和郑艾宜两人轮班,承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本部院区的院前急救任务。但凡接到120急救电话,她们就要出诊,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全天候在线。
此外,作为住院总医师,她们还要在其他医生下班后,也就是在正常上班的8小时之外的时间里,负责带领值班医生夜间查房、协助救治在抢救室里的病人。为此,两人这半年住在医院,称为“总住院医师”。
根据医院规定,接到120急救电话后,她们要在3分钟内坐上120救护车,10分钟之内到达患者处。因此,两人互为AB角,一旦A在出诊,或正在医院里抢救病人,B就得立刻补位,负责120的出诊。
可以说,两位120急救医生是“相依为命”。只是,这命是患者的生命。
下午:转运与手术
1月24日下午3点半,刘冬梅来到值班室没多久,就接到出车电话,要将一位危重病人从本院转运到其他院区的重症监护室,也就是人们熟悉的ICU。
出发前,刘冬梅从家属和抢救室护士口中得知,老人是从电瓶车上摔下来导致脑出血,上午进抢救室,下午四点半进ICU。面对交接护士的疑惑:“怎么才送过来?”刘冬梅答:“家属下午三点才来。”
由于急诊科ICU常年床位紧张,因此,当老人病情稍有稳定,经医院确认后,便被转到分院区。从刘冬梅的视角看,这次跟车护送的压力并不大,更多是为了以防万一。
由于堵车,16公里路程,救护车走了40分钟。好在病人状态不错,全程清醒,心电监护仪稳定的“滴——滴——”声在救护车的车厢里回响。由于有点晕车,刘冬梅不时看向窗外,跟车的护士也时不时低一会儿头。可一旦病人有咳嗽、大喘气的症状,两人便迅速看向病人,确定他的状态是否平稳。
下午4点28分,刘冬梅将病人送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温江院区)的重症监护与治疗病房。
晚上:查房与抢救
硬仗在晚上。当与白天值班医生换岗后,抢救室30多位病人的夜间查房、救护车出诊,都得由刘冬梅一人负责。而且,急诊科随时可能有新病人,突发情况很多,比如有天晚上,她光是“120急救”就出诊了7次。
下午5点30分,刘冬梅回到医院,正好赶在白天值班的医生下班前。她迅速交接,把患者情况都记下。
事情很多。从晚上6点到11点,刘冬梅陆续被120叫出去两次,接回一位胸痛患者和一位卒中患者;还在抢救室里,给突发异常症状的患者,紧急做了1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
晚上7点02分,刘冬梅将病人护送至胸痛中心。晚上9点39分,刘冬梅(左)和郑艾宜(右)给病人做中心静脉置管手术。
不过,需要关注的不只是病情本身。急诊科是医院里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的科室。作为常年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科室,华西医院急诊科一年收治25万患者、其中有6万多危重患者。
病人多、疑难杂症多,随之而来的是围绕病患与家属的种种纠纷。人性当中的复杂与微妙,在抢救室前被集中、放大。
比如,同样是拨打120,有人因生命垂危而拨打,有人却只是听说“打120可以看病不排队”,或是觉得“救护车比打车便宜”,就随意拨打120。有人会利用医院的制度漏洞,逃避120出诊费用。根据物价部门的规定,120出诊的费用几十年如一日,65元起步,但抢救用设备、药物另外计费。一般而言,医院周围3公里是她们出诊的范围,120急救费用大多不超过100元,可依然有人“逃单”,甚至还无法用规则来制约。
医生有时还会遇到被”道德绑架“的情况。此前,有医生在“120急救”出诊时,由于患者体重较大,需要患者家属帮忙搬人,家属却全程当”甩手掌柜“,还反问:“你是医生,能不管我们吗?”
深夜:查房与等待
深夜2点04分,刘冬梅结束了查房,已经连续高强度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她,在深夜还要随时准备出诊120急救。好在,今晚任务不重,仅出诊了两趟。
凌晨4点43分,一名值班的住院医师刷着抢救教学视频。抢救室有上百个床位,其中大多数人挤在大开间里,条件比一般科室的病房条件要差得多。人一多,病人体验不好,医生也觉得工作量大。可为了让每个病人都能被治疗,只能往里加塞。
凌晨:抢救与守护
躺在抢救室病床上的人们,不只是个全身插满管子的生命体。在抢救室外,他/她还是某个人的父母、爱人、孩子。
晚上10点左右,抢救室门口和家属休息区都有不少人在等消息。25日晚,郑艾宜接到120急救电话出诊。医护人员用两分钟抵达现场,病人已是濒危状态,加上楼栋缺乏担架可出入的电梯,难以迅速转运,郑艾宜不得不就地抢救病人。
护士迅速给老人插上心电监护仪、吸氧仪,郑艾宜经过评估后,立刻开始心肺复苏,一边做着胸外心脏按压,一边向老人的儿子大声喊话:“快,你按这里,我按这里,使劲按!”
经过近20分钟的抢救,老人终于恢复了心跳和呼吸。郑艾宜和同事们迅速将老人抬上担架,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结语:责任与奉献
刘冬梅和郑艾宜的故事,是华西医院急诊科医生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他们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紧急医疗状况。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节假日,她们都在一线守护患者的生命。他们的工作强度大、压力高,但正是这份责任和奉献,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正如一位医生所说:“急诊科医生的工作就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战斗,我们时刻准备着迎接新的挑战。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