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助力天山胜利隧道安全贯通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助力天山胜利隧道安全贯通
2024年12月30日上午11时许,随着“天山号”硬岩掘进机的刀盘缓缓停止转动,由中交建承建的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实现全线贯通。这条全长22.13公里的隧道,不仅将穿越天山的时间从原来的3小时缩短到约20分钟,更是我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之一。
在52个月的艰苦奋战中,建设团队直面复杂地质条件的挑战,创新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了隧道全断面的精准变形监测。这一先进技术不仅提高了监测效率和准确性,还为隧道的安全施工和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精准监测的关键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测量手段,通过高速激光扫描器快速获取隧道内部结构的三维数据。其工作原理是发射激光束,测量激光从发射到接收反射信号的时间,从而计算出距离。同时,通过精密的角度编码器记录每个激光脉冲的水平和垂直角度,最终计算出每个测量点的三维坐标(X、Y、Z),构建出被扫描物体的三维点云模型。
相比传统测量方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显著优势:
- 非接触式测量:无需直接接触被测物体,特别适合复杂环境和危险区域的监测。
- 高密度数据采集:能够获取大量高精度的点云数据,捕捉细微的几何变化。
- 快速响应:扫描速度快,大大缩短了现场作业时间,降低了项目成本。
应对高海拔隧道的特殊挑战
天山胜利隧道作为国内高速公路中典型的高寒、高海拔、高地应力特长隧道,其施工难度可想而知。隧道横穿天山中部,需要穿越16个地质断裂带,其中12个位于进口端,岩层复杂且地应力高达22兆帕。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展现了其独特价值。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被用于定期监测隧道结构的变化。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扫描数据,工程师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变形和位移,为风险预警提供科学依据。这种实时监测能力在应对高寒、高海拔和高地应力等极端条件时尤为重要,确保了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工程的顺利推进。
监测流程与数据处理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监测流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变形分析三个阶段:
数据采集:在隧道的关键位置部署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仪,从多个角度对隧道进行全面扫描,确保覆盖所有关键区域。
数据处理:原始点云数据经过预处理,包括去噪、滤波和坐标转换等步骤,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准确性。随后,通过拼接与配准技术将多次扫描的数据整合到同一坐标系下,形成完整的隧道模型。
变形分析:利用专业软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算隧道结构的变化量及趋势。结果以直观的三维模型呈现,便于专家解读和决策。
与传统方法的对比
相比传统监测方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展现出显著优势:
效率提升:传统测量需要人工逐点测量,耗时耗力。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三维数据,大大提高了监测效率。
精度提高:传统方法容易受到人为误差的影响,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自动化测量和数据处理,显著提高了监测精度。
安全性增强:在高海拔和复杂地质条件下,传统测量人员面临较大风险。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非接触式特性避免了这一问题,提高了监测安全性。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它不仅能够用于施工期间的变形监测,还能在隧道运营阶段持续发挥作用,为结构健康监测和维护提供数据支持。此外,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该技术有望实现更智能、更精准的预测预警系统,进一步提升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效率。
天山胜利隧道的成功贯通,不仅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突破,更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高海拔隧道监测中应用的典范。这一创新技术的应用,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未来类似工程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