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将达103万,汽车行业亟需复合型人才
2025年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将达103万,汽车行业亟需复合型人才
随着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人才需求持续增长。据专家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到103万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到3.7万人。那么,汽车行业中最吃香的专业有哪些?未来的人才需求趋势如何?
每一个夏天,围绕着中、高考,从填报志愿到公布分数线,都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到底哪些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高的薪资水平,又有什么专业具有较低的竞争力,甚至是被边缘化,这不仅与考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有关,还与社会对某个行业的认知与口碑有关,进而对行业的人才流动产生影响。
我们都知道,汽车工业是一个具有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现代化产业,它的上下游产业可以带动大量的就业人口。但是,在最近几年,随着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出现了人才结构的问题,导致了人才的供求关系不太合理,从而出现了岗位缺口。
就在前不久,中国贸促会汽车部副主任赵扬在会上指出,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急需提高技术水平。根据国家工信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到103万人,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到37000人,其中,技术和数字化方面的人才将面临巨大的需求。
“人才是促进汽车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建立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非常重要,我们应当加强对可持续技术、绿色制造、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结构和体系。”赵扬说。
电动化、智能化、国际化人才奇缺
湘潭理工学院(湖南吉利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校长袁礼斌对《中国汽车报》表示,目前的汽车产业人才缺口不仅是数量上的缺口,更是结构上的缺口。
随着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也在迅速发展,当前,汽车厂的一线技术人员、班组长等工作人员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素质,但在“汽车四化”的大潮中,最大的不足就是电动、智能、网联化等方面的高端研究与服务人员。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汽车人才专委会”)研究员徐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在此之前,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经从2018年的不到四百万辆,上升到了2022年的一千三百万辆,而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也从原来的百分之二十,上升到了将近百分之七十。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智能和电动化领域,人才的存量总体上还是比较稳定的。徐磊相信,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能源短缺的局面还会持续下去。
不只是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在向智能网联方向发展,还有一大批的供应商、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都在向智能网联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才。根据汽车人才专委会建立的智能网联汽车高级人才资料库,74%的高级人才都是从华为,百度,腾讯等高科技和互联网企业中脱颖而出,而真正从汽车产业中脱颖而出的高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第三点,就是很少被人提起的国际汽车技术人才的匮乏,特别是随着国内智电汽车行业的规模化、国际化、高质量的发展,全球的研究与开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际厂商开始在中国进行研究与开发,以回馈世界。徐磊表示,这一现象与趋势还将导致更多的人力资源短缺。
“在中国汽车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加快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国际人才的培养上。赵扬同意,“今后,中国汽车公司的海外业务发展必然要在国外市场上实现生产、销售,因而对国际人才的要求突显其重要性。”我们要积极地参加到国际汽车行业的交流合作中去,将国际上的人才和经验都吸引过来,并将国际上先进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和技术进行学习,同时跟其它国家和地区共享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同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让它们成为汽车行业的一个整体。”
产业转型过快人才培养跟不上节奏
最近两年,汽车业频频传出“抢人”“挖人”的新闻,一些职位的供求比例甚至低于0.5,导致很多公司为了抢夺人才,纷纷开出高价。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汽车人才的不断紧缺?
袁礼斌认为,第一个理由就是汽车业的快速转变。“最近几年,确实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汽车业正处在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相关的产业和消费政策不断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再加上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了全球汽车供应链的产能受到了阻碍和重组,这就导致了汽车人才匮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其次,在汽车业中,人才的培育也变得更加困难。近几年,我国的汽车工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产品导向”到“用户导向”,企业的生产观念也发生了由“造好车”到“造让人满意的车”的转变。所以,从产品的研发设计一开始,就将用户的思维引入到汽车之中,从而让汽车拥有了比原本更多更多新的功能和价值,从而衍生出了许多新的顾客需求,各行各业的创新都可以在汽车上得到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产业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单一学科的人才,而是要提升到一个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懂得汽车,还必须懂得新能源、材料、信息、软件等技术。要培养出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具备最少两门专业的能力。袁礼斌又举了个例子,就拿汽车软件方面的人才来说,IT行业与制造行业的科研、工作环境完全不同,从事软件行业的人,一般都比较有创意、有创意,而从事汽车行业的人,一般都比较谨慎、务实,两者兼备的人,想要培养出来,也是相当困难的。
持有同样看法的徐磊也认为,像是汽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样的商业落地条件较好的行业,有过多的公司跨界进入,而相应的人才培养却存在着滞后现象。学科和教材的改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增设新专业从审批到招生,再到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经过一系列的过程,人才的培养落后于市场4-7年,而目前的汽车研发周期大大缩短,已远远超过了人才的培养周期,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的紧缺,预计人才供求矛盾的局面还将持续5-10年。
“汽车+”人才培养需产教融合
佩信汽车产业研究院近日公布了《汽车行业人才管理与薪酬趋势》,其中指出,在2022年,汽车控制工程师,汽车电子电器工程师,智能网联工程师,电机工程师,电池工程师,这是目前汽车产业最为紧缺的5个职业。其中,对中高端智能网联、三电等领域的人才的需求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年均增长速度在30%以上。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高考的临近,关于选择专业的话题也成为了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对于想要从事汽车行业的人来说,智能网联、三电等方面的专业,到底值不值得一试?
徐磊表示,当中国汽车公司在研发上与外企并驾齐驱时,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汽车工程等相关领域,是最受欢迎的领域。在当前的电动智能汽车时代,热门专业也在随着产业转型而改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储能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都是未来五年的新兴热门专业,在智能网联汽车高端人才数据库专业学科前十位中,具有软件类背景的高端人才占比(67.8%)明显高于具有硬件类背景的人才(17.3%)。
许多大学的传统专业也在朝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他们利用新的审批专业、跨专业培养、微专业等手段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力;同时,学校和企业之间也会进行“半定向”式的教育,像中国一汽和吉林大学共同创办的“红旗”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徐磊认为,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不必太在意那些传统的专业是否有竞争力,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
袁礼斌还表示,现在大学里,所有的汽车专业都在调整中,虽然名字没有太大的变动,但培养模式却有了转变,更多的是“汽车+”型的人才,例如,在主修汽车工程的时候,会有一个软件工程的辅助,因此,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可以选择与汽车有关的专业,或者想想“+”的方向,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软件工程等等。
当然,袁礼斌也强调,报考热门的汽车系专业不能只看名字,也要看院校的汽车业背景,也就是院校是否能够与各大厂商进行深度的产学研结合。“汽车系不同于其他系,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所以在学校里,学生们必须要参加很多的公司活动,而光学类的知识,则没有任何用处,如果没有一个大的公司作为后盾,想要培养出一名合格的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
冷门的基础学科不再冷门
在去年的高考季节,有一家汽车企业的创始人对汽车专业的填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指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报考专业,其中主要集中在智能美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三电领域,与之相对应的专业缺口是:造型设计、车辆工程、软件开发、数学算法、芯片设计与开发、自动化控制。其中,自动驾驶、视觉感知等专业也受到了广泛的青睐。
另外,这位公司的创始人也指出,目前国内的“人才池”太小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很难找到的现象,因为他们很难找到一位优秀的数学专家。要想解决这种人才需求短缺的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把重点放在培养人才上,扩大基数,革新基础科学上,而企业用高薪抢人的方法肯定是无法持续下去的。
华为的创立者任正非也提到了“数学”这个关键字。任正非曾表示,虽然华为拥有700多位“数学家”,但是“数学人才”的缺乏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障碍,这一点是不能被忽略的。
徐磊解释道,数学、物理、汉语等基础学科,在汽车工业中也是供不应求。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都是建立在PDE、线性代数和概率理论上的。而与人交流的工作,也是最不可能被机器所替代的,因此,像是自然语言处理这样的技术,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汉语背景。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高校中开设的“数学类”和“应用类”,和企业界所要求的“数学人才”,是不太相符的。数学人才之所以难以招聘到,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一类型的人才中,必须要有将某些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许多数学专业的人都不会,因此,他们必须要有跨学科、跨领域的能力,才能与各大公司的要求相匹配,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汽车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莫忘产业链末端汽修人才需重视
把目光投向汽车全生命周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带来了巨大的售后维保需求,这是汽车行业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新问题,也使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人才变得稀缺。
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达120万名,而技术人员的缺口将达103万名。其中,新能源汽车维修部的人员占到了80%。
因此,在今后的数年中,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将会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行业。为此,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为汽车维修行业提供了更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据相关专家介绍,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蓄电池检修和维修技术人员的不足;其次,出现了充电桩故障维修技师的不足;第三,缺乏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员。
汽车业资深专家容光辉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人员培训仍然面临着瓶颈,甚至被认为是一个“伪命题”。传统的汽车修理工可以通过学习来完成转型,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公司将三电维修等核心业务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而将钣喷、洗美等非核心技术业务交给了社会维修体系,这就造成了社会维修体系对新能源技术的获取渠道不畅。
容光辉建议,汽车厂商应该将维修的权力下放到社会上,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与此同时,他还提出,有关部门应该给予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和企业更多的激励。例如,以落户政策、税收优惠等福利,来吸引更多从业人员对新能源汽车的售后进行关注,从而对新能源汽车的售后维修人才进行培养和留住,及时弥补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人才缺口,尽最大努力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千年基业,靠的是人才;千年基业,靠的是人
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为了应对世界汽车工业的重组,实现由大变强,产业的跨越式整合和快速转型,迫切需要与之配套的创新型人才。毋庸置疑,中国必须先变成一个人才的力量,然后再变成一个汽车的力量。
车企高薪挖走好老师
当前,中国汽车工业正处在深刻改革和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头,我们应该深刻理解“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核心理念,并积极推进“人才”的迅速发展。实际上,许多地区已经提出了建设人才“蓄水池”、推进“人才强市”的发展战略。
袁礼斌表示,近几年,我国对职业教育及人才的培育十分重视,目前,我国汽车业的人才在数量及质量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不足之处。从总体上来说,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方面存在着不足,缺少了对数字的思考和想象,这已经成为了影响汽车人才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目前我们的教育制度中,应试教育所遗留下来的弊端。
要培养有创意的学生,就需要有创意的教师,而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汽车专业的教师同样是紧缺的。袁礼斌直言不讳,“那些有理论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全面型人才,都会被各大汽车公司用高薪挖过来,而不会到大学里来做教师。”
但袁礼斌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教师紧缺的局面应该会有所缓和。根据人才需求曲线的规律,可以看出,人才首先流向的是企业,因为企业的收入较高,所以在企业中,人才的创新能力可以快速地被转化,他们的价值可以被显著地体现出来,他们的成就感也更高。而当一个公司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循环之后,就会有更多的人才进入到行业中,过了一段时间,人才就会流向大学。
徐磊表示,在重视研究开发人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制造业方面技术人员的培训。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今后中国汽车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而中国汽车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智能制造设备的引入,生产流程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对生产制造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技术工人已经够用了,但像生产车间的设备管理工程师这类新型人才,目前也处于紧缺的状态,因此,职业院校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培训。”
本文原文来自汽车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