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崛起:大运河畔的文艺复兴
通州崛起:大运河畔的文艺复兴
通州,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文艺复兴。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大运河畔,艺术创意小镇、文化设施、非遗传承等多元文化元素交织融合,共同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运河之歌”。
宋庄艺术区:全球最大的艺术聚集地之一
在通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宋庄艺术区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经过30年的发展,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聚集地之一,现有艺术场馆69家,集聚艺术家7000名。2024年,宋庄启动“万名艺术家集聚工程”,进一步巩固其作为艺术创意小镇的地位。
“宋庄的艺术会客厅是无形的会客厅,在美术馆里,在艺术市集里,在文化企业里……只要艺术家、企业家交流互动、研讨恳谈,艺术会客厅将遍地开花。”通州区宋庄镇党委书记任存高表示,未来将引导支持艺术空间开放共享,建立艺术家、企业家交流对话的有效机制,吸引更多有识之士齐聚宋庄。
大运河文化带: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大运河,这条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正为通州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沿岸的沙古堆村、张庄村和平家疃村,依托大运河文化,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文旅产业。
沙古堆村,被誉为“京郊樱桃第一村”,如今更是发展起10家风格各异的民宿,成为大运河畔的美丽新名片。张庄村则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运河龙灯会”这一非遗文化,通过建设大运河龙灯文化博物馆,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平家疃村则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副中心红色旅游示范村,成为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基地。
现代文化设施:艺术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通州区文化馆是展现通州文化艺术活力的重要窗口。这里不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运河学堂”寒假艺术集训、文化志愿者活动、音乐会、京剧评剧演出等,还设有非遗展厅、美术展厅等展示空间,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保护不到位、公共文化服务的地方特色不够鲜明、乡村文旅市场活力有待释放等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以大运河文旅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必然难以突破困境。”民建通州区工委副主委刘建勇说。委员们建议,以“运河村落美丽乡村样板”专项为契机,在村史馆建设、文艺表演、手工艺品的制作和推广中体现本村历史文化的演进,增加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运河村落美丽乡村”的基础上选择有文化底蕴、地理优势、资源基础的运河村落为试点探索社区型景区管理,用“水上航道”吸引环球度假区、北三县、京津冀周边游客,打造潞城、西集、漷县、台湖等地的运河版“古村落综合体景区”。
艺术数字化: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在数字化时代,艺术正以全新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宋庄引入龙头企业爱普生,联合打造国潮艺术衍生品,落地艺术微喷数字产业研究中心,让宋庄艺术可以走进千家万户,打破“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困境。
“今后,我们将在举办优质艺术活动上持续发力,营造多元开放的艺术发展氛围,推动艺术创意小镇迸发新的活力。”任存高表示。随着艺术数字化进程的推进,通州文化艺术正以更加亲民、便捷的方式,走进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国际化视野:打造国际交往的重要基地
宋庄不仅是中国的艺术重镇,更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宋庄挂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成立宋庄艺术会客厅,启用“庄BA”艺术体育中心,举办各类国际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基地。
“我们重点对剧院西侧的明沟进行改造,将明沟改为暗排,合理规划出近4000平方米开放空间,打造成开放式绿化休闲区域,为剧院及周边居民提供了功能性和休闲兼顾的活动空间。”项目设计负责人刘洪强介绍,“我们还在重点道路沿线加装了200套景观照明灯,夜晚点亮,照射出包括大剧院标志等在内的多种景观图案,营造迎宾感、仪式感,引导人流、车流有序前往剧院。”
通州,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创新的精神引领未来。从宋庄艺术区到大运河文化带,从现代文化设施到艺术数字化探索,通州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一场属于通州的文艺复兴正在大运河畔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