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中药资源普查:2471种中药材的发现之旅
新疆中药资源普查:2471种中药材的发现之旅
新疆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历时十余年,覆盖493个代表区域,采集15.6万份标本,发现2471种中药资源。普查成果为中药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新疆普查期间,普查队员齐心协力采狸藻。 图片由自治区药物研究院提供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新疆普查期间,普查队员在断崖上采天山雪莲。 图片由自治区药物研究院提供
今年,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新疆普查工作圆满结束,共发现中药资源2471种。这次历时十多年的盘点是如何进行的?过程中又有哪些重要发现?让我们跟随普查团队,一起回顾这段艰辛而富有成果的历程。
翻越高山“尝百草”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012年,新疆启动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参与单位包括自治区药物研究院、疆内13所高校以及国内一些科研单位等。每年开春后、立冬前,普查队伍便会深入山林,面对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甚至还要时刻警惕野生动物的威胁。
自治区药物研究院研究员樊从照曾三次参与普查工作。2017年在沙湾市和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普查队员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坚持工作,有时甚至要在野外露营。尽管条件艰苦,但每当发现濒危药用植物时,队员们都会激动不已。在这次普查中,他们首次走进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发现了4种新记录种。
十多年来,普查团队共调查了493个代表区域、3502个样地和17652个样方套,采集标本15.6万份、药材样品2710份、种质资源1784份,拍摄照片322116张、录像2440分钟。他们首次将3S技术应用于罗布麻等9种大宗药材的资源调查,并对多个区域进行全面系统的药用植物调查,填补了多项新疆中药资源普查空白。
为保护这些药用资源,新疆建立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藏库和资源圃,收集保存110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种子,建立了高山和平原两个药用植物资源圃,种植800余种药用植物。同时,还建立了药用植物标本库、博物馆和基因库,为后续研究和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从源头保证中药材质量
截至今年10月19日,新疆已完成14个地(州、市)中药材种植情况调查。调查显示,2024年全疆种植中药材共计86种,其中道地药材10种,大宗中药材41种,民族药材35种。新疆已成为板蓝根、黄芪、黄芩、甘草、肉苁蓉等多个品种的主要种植区。
自治区药物研究院副院长朱军介绍,引种的板蓝根有效成分含量更高、品质更好,种植面积已占全国一半。普查团队还在乌鲁木齐南山发现连片紫草,并在伊犁等地推广种植。同时,建立了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从源头保证中药材质量。
将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
十多年来,每普查一个地方,专家团队都会形成一份当地中药材种植可行性建议,以促进乡村振兴。在和田地区皮山县,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派朱军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他带领村民尝试种植多种药材,最终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的藏红花。
经过实地考察和科学论证,2019年在托万库木库勒村建立100亩藏红花示范种植基地。虽然初期遇到育种难题,但在自治区药物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下,最终成功改造育种技术,建立了田间种植管理规范并申请专利保护。
2023年,藏红花在皮山县推广种植成功。朱军还指导农民在拱棚里种植食用菌、复播玉米,并加入养鹅项目,实现一年四熟,每户年增收近3万元。
基于此次普查,自治区药物研究院牵头的《新疆中药资源系统调查、种质保护、生产区划与转化应用》科研项目,获得2023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新疆正全面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推动建立道地、大宗中药材生产基地,布局建设20—30个中药材“定制药园”,助力乡村振兴和中医药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