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末版《甄嬛传》:“二刘之争”谁主沉浮?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07: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末版《甄嬛传》:“二刘之争”谁主沉浮?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台湾成为法国侵略者的重要目标。在这场关乎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战争中,两位出身不同军系的将领——刘铭传和刘璈,在台湾展开了激烈的权力博弈。这场被称为“二刘之争”的斗争,不仅影响了台湾的战局,也折射出晚清政坛的派系纷争。

01

从淮军到台湾:刘铭传的崛起

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是淮军的重要将领。他早年投身私盐贩运,后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加入淮军,因战功卓著而迅速崛起。在中法战争爆发前夕,刘铭传被任命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负责台湾的防务。

刘铭传到任后,立即着手加强台湾的海防。他修筑炮台,布置水雷,并对台湾的防御体系进行了重新划分。然而,由于原台湾兵备道刘璈的误判,台北地区的防御力量相对薄弱,仅有9个营的兵力驻守。

02

湘军宿将:刘璈的坚守

刘璈,字云帆,湖南湘乡人,是左宗棠麾下的湘军将领。他性格刚直,与淮军将领多有不合。在刘铭传抵达台湾之前,刘璈负责台湾的防务工作。他将31个营的兵力部署在台南地区,导致台北地区的防御力量相对薄弱。

03

基隆之战:权力博弈的导火索

1884年8月5日,法国舰队对基隆发起攻击。由于基隆炮台的火炮数量严重不足,且只能朝向一面,很快就被法军摧毁。刘铭传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将煤矿淹没,烧毁物资,并在基隆南面的山区连夜修筑防御工事。

当天夜里,天降暴雨,第二天清晨,清军开始反击。曹志忠率领的湘军精锐在兵力优势下,成功将法军逼退。此战中,法军伤亡百余人,被俘一人,清军缴获了大量战利品。慈禧太后闻讯后,赐下内币白银3000两作为嘉奖。

04

责任归属:派系斗争的发酵

基隆之战的胜利并未缓解“二刘”之间的矛盾。相反,这场战役成为两人权力博弈的导火索。刘铭传认为刘璈在战前的兵力部署不当,导致台北地区防御薄弱;而刘璈则指责刘铭传在战后的处理方式过于激进,未能妥善安抚当地民众。

这场争论背后,实际上是淮军系和湘军系在台湾的势力争夺。李鸿章和左宗棠作为两个军系的领袖,他们的恩怨也影响到了台湾的政局。李鸿章支持刘铭传,而左宗棠则力挺刘璈。两人在台湾的权力博弈,实质上是淮军系和湘军系在晚清政坛的较量。

05

政治清算:权力斗争的结局

随着中法战争的持续,刘铭传和刘璈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这场权力斗争以政治清算告终。刘铭传凭借其在战场上的胜利和李鸿章的支持,逐渐占据了上风。刘璈则在派系斗争中失势,最终被调离台湾。

这场“二刘之争”不仅影响了台湾的战局,也折射出晚清政坛的派系纷争。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权力游戏中,即便是为了国家利益的斗争,也难以避免派系之争的阴影。这场斗争最终以刘铭传的胜利告终,但他所面临的挑战远未结束。中法战争结束后,刘铭传继续在台湾推行改革,为台湾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刘之争”是晚清台湾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它不仅展现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也反映了晚清政坛的派系纷争。这场斗争虽然以刘铭传的胜利告终,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权力游戏的残酷和内部团结的重要性,至今仍发人深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