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慢性胃炎离胃癌有多近?真相揭秘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15:5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慢性胃炎离胃癌有多近?真相揭秘

慢性胃炎,这个看似普通的“小毛病”,却可能暗藏杀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胃炎与胃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更是被公认为胃癌的“前哨站”。那么,慢性胃炎究竟离胃癌有多近?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01

慢性胃炎:胃癌的“沉默杀手”

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据统计,我国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自2003年起至2012年升高87.8%,内镜诊断的患病率更是接近90%。更令人担忧的是,慢性胃炎并非一个孤立的疾病,它与胃癌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联。

研究显示,慢性胃炎根据胃镜和病理下是否存在黏膜萎缩,可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且中国和日本的胃炎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更令人不安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02

从炎症到癌症:一个危险的演变过程

荷兰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2,365例患者5年间的胃镜随访数据,结果令人震惊:胃黏膜萎缩患者的胃癌年发生率为0.1%,胃黏膜萎缩合并肠化生者年胃癌发生率为0.25%,而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胃癌年发生率更是高达0.6%。

这一系列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一步步演变成胃癌。这一过程通常遵循以下模式:正常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这一模式最早由Correa提出,已被广泛接受为肠型胃癌(占胃癌80%以上)的主要发生机制。

03

幽门螺杆菌:胃癌的“帮凶”

在慢性胃炎向胃癌演变的过程中,有一个“帮凶”不容忽视,那就是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长期或反复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甚至癌变。

全球约有50%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而在我国,这一比例更是高达40.6%55.8%。更令人担忧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最重要且可控的环境因素。研究显示,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三种癌前病变进展为胃癌的发生率分别为0.1/年、0.25/年、0.66.0/年。

04

如何预防和治疗?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专家建议,积极防治慢性胃炎,特别是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癌的关键。

目前,标准的根除方案为铋剂四联方案,即质子泵抑制剂+铋剂+2种抗菌药物,治疗周期为10或14天。治疗完成后4周,需通过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根除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也至关重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碗筷餐具要高温消毒
  • 避免饮用牛奶、酸奶等乳化食品,以免影响铋剂效果
  • 避免食用甜食、油腻食物,减少胃酸分泌
  • 戒烟戒酒,避免刺激胃黏膜
  • 家庭成员同时治疗,特别是老人、孩子和备孕的年轻人
  • 定期复查,停药后一个月以上进行C13或C14呼气试验

慢性胃炎虽然常见,但绝不是可以忽视的“小毛病”。及时发现、积极治疗,不仅能缓解症状,更能预防胃癌的发生。记住,健康永远是最大的财富,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