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曾巩:从六次落榜到家族六人同登进士榜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25:0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曾巩:从六次落榜到家族六人同登进士榜

在古代科举制度下,一个家族六人同时中进士是何等的荣耀与传奇?曾巩家族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科举佳话,更是一曲关于坚持与努力的赞歌。

有时候,一件看似平凡的事情却会因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而引起巨大的轰动。1057年,曾巩家族六人在同一场科举考试中,竟然全部中进士,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羡慕,有人困惑,但其实这光辉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辛酸和努力。

在曾巩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家庭背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宋朝著名的官宦世家,曾家的书香门第令曾巩从小便浸染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曾巩的祖父曾致尧官拜户部郎中,父亲曾易占曾任太常博士,都是在当时颇有名望的饱学之士。在这种环境下,曾巩自幼便显现出极高的学习天赋。私塾老师对他的评价甚高,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其他同学的榜样,学习成绩也是压倒性的优异。

十二岁那年,曾巩的父亲亲自考校其学问,出了一道关于《六论》的题目。虽然年纪尚小,但曾巩竟然顺利解答,一时间令父亲曾易占对他寄予厚望。父亲从此决心亲自教授曾巩学问,为他规划未来的仕途做准备。曾巩也不负众望,刻苦钻研,日日于池塘旁清洗笔砚。据传,那池塘的水都染成了墨黑,因此被称作“洗砚池”。

然而,尽管家人对他寄予厚望,曾巩的仕途之路却并不顺利。1037年,曾巩与哥哥曾晔信心满满地赶赴汴梁参加科举考试,但结果却榜上无名。这一次失利对曾晔是个沉重打击,最终因心病逝世。而曾巩虽然也感到失望,但他并未就此放弃。他细心分析了自己的不足,反思文风与当时科举要求的不符,他的文风朴实无华,与当时浮夸华丽的文风背道而驰,因此屡屡失利。

曾巩并未一味迎合科举试风,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文风。机缘巧合下,他读到了欧阳修的文章,发现这个大文豪的文笔不仅优美,还言之有物,深受启发。曾巩当即写信毛遂自荐,希望拜欧阳修为师。欧阳修被曾巩的学识和勇气打动,破例收下了这个弟子。

曾巩在欧阳修的教导下,得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见解。两人师徒相得益彰,欧阳修对曾巩的评价甚高,在书信中多次提到他,称其为得意弟子。然而,科举改革并不顺利。推行庆历新政期间,欧阳修因参与改革被贬官外放,曾巩也接连几次科举失败。

眼见科举希望渺茫,家中又遭变故,父亲被罢官,曾巩一度留在家中照顾父母。然而,他并未因此懈怠,每日依旧博览群书,练习策论,陷于困境但心怀希望,蛰伏之中等待时机。

1054年,欧阳修回归朝堂,科举改革之风再起。曾巩觉得机会来了,立刻带上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夫前往京城应试。这一次幸好欧阳修担任考官,坚持以学识和能力取士,剔除华丽辞藻。曾巩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凭借真才实学一举登榜,更在同年带出家族六人全部中进士,家族一举成名。

由此可见,曾巩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多年来不懈努力和信念的结果。今天,类似曾巩这样坚持自我、努力不懈的人依然存在,正因如此,他们最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面对困难和低谷,不妨多一点的坚持,相信明天更加美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