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0米、80万人次、一年建成:橘子洲大桥的建设奇迹
1250米、80万人次、一年建成:橘子洲大桥的建设奇迹
1964年,黄学诗等6名湖南省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题为《尽可能提前修建湘江大桥》的提案,这份提案拉开了长沙跨江交通建设的序幕。1970年5月,长沙湘江大桥指挥部成立,一场凝聚全省之力的建桥工程就此展开。
从水下隧道到水上桥梁
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建设水下隧道,这在当时被认为更符合“平战结合”的战备要求。然而,考虑到工程结构复杂、造价高、施工期长等因素,湖南省最终决定改为水上桥梁方式。这一重大修改意味着设计团队八个多月的努力付诸东流,但周义武等设计人员深知,改建桥梁是明智之举。
双曲拱桥方案的智慧选择
在钢材稀缺的年代,设计团队提出了多种方案,包括大跨度石拱桥、中承式钢筋混凝土肋拱桥等。最终,他们选择了双曲拱桥方案。这种设计不仅用料省、造价低,而且造型轻巧美观,富有民族特色。为了确定桥的长度、宽度和通行交通量,设计组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计算。经过反复论证,主桥桥宽从最初的16米改为20米,以满足未来交通需求。
80万人次义务劳动的壮举
1971年9月6日,橘子洲大桥正式开工。在当时机械设备短缺的情况下,长沙市民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团结精神。据统计,共有80万人次参与了大桥建设,每天都有上千名市民自发到工地上帮忙挑土运石子。连在省读书班学习的县以上领导也要参加义务劳动。电焊工人手不够,省建设部门叫停湖南所有的建设工程,盖房的、修路的、造船的……几天内调来1000多名电焊工,其中不少是女电焊工。这种“人海战术”大大弥补了机械化的不足。
一年建成的惊人速度
从开工到通车,橘子洲大桥仅用了一年时间。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样的建设速度堪称奇迹。据报道,最终修建橘子洲大桥的2000万元工程预算只花了180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材料和设备,省下的钱修了橘子洲和湘江两岸的护坡、堤岸,还修建了现在的麓山宾馆等,湘江风光带雏形也是当时形成的。
开启长沙跨江发展的新纪元
1972年9月30日,橘子洲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全长1250米的双曲拱桥,不仅结束了湘江两岸靠轮渡的历史,也开启了长沙跨江发展的新阶段。大桥的建成,将省会长沙与益阳、常德及湘西地区紧密相连,成为长沙最繁忙的过江通道之一。自建成以来,这座桥一直是长沙最繁忙的过江通道之一,至今依然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双曲拱桥。
荣誉与传承
1978年,中国邮政专门为橘子洲大桥发行了T31邮票小型张《公路拱桥——长沙湘江大桥》。1980年,橘子洲大桥获得第一届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2017年底被列为第三批长沙市历史建筑。如今,橘子洲大桥不仅是长沙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成为了城市精神的象征,见证了长沙从“一江两岸”到“多中心、多组团”发展的历史变迁。
结语
橘子洲大桥的建设历程,是一部凝聚着长沙人民智慧与汗水的传奇史诗。它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长沙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如今,站在桥上,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水,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建设者们的号子声,感受到那份“天堑变通途”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