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提醒: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315提醒: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应该关注和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一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呢?
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
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系统入侵:黑客通过利用系统漏洞,非法获取用户数据。据统计,系统入侵连续三年成为主要的数据泄露模式,占比高达36%。
社会工程学攻击:通过网络钓鱼、借口欺诈等手段,诱使用户泄露个人信息。这类攻击往往利用人性弱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移动应用漏洞:一些App会通过操作系统向用户申请开启权限来收集个人信息,部分应用甚至存在过度索取权限的问题。据统计,2020年央视3·15晚会就曝光了50多款通过植入SDK插件窃取用户隐私的违规应用。
内部人员泄密:企业内部员工因各种原因泄露用户信息。虽然恶意内部人员比例下降,但错误导致的数据泄露却在增多。
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个人层面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透露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在必要场合提供信息时,要确认对方的合法性和信息用途。
谨慎使用公共Wi-Fi:公共Wi-Fi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尽量避免在公共Wi-Fi环境下进行网上银行、购物等敏感操作。
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陌生链接可能含有木马病毒或钓鱼网站,不要轻易点击,以免泄露个人信息。
定期更新密码:为重要账户设置复杂且独特的密码,并定期更换,增加账户安全性。
企业层面
加强数据安全防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和修复,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
实施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即使数据被窃取,也难以被直接利用。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数据泄露事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置,减少损失。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规范数据处理流程,减少因人为失误导致的数据泄露。
法律层面
即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为企业数据合规提出了新的要求:
- 企业需建立相应制度,采取技术措施,建立应急预案
- 敏感个人信息应书面同意,使用自动化采集等无法避免采集到非必要个人信息或未经同意的个人信息,应删除个人信息或者进行匿名化处理
- 重要数据处理前需进行风险评估
- 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应当通过平台规则或者合同等明确第三方的网络数据安全保护义务
实际案例
2024年上半年,全球发生了多起重大数据泄露事件,其中一些案例令人触目惊心:
AT&T电信巨头7300万个客户账号信息被暴露,包括姓名、电话号码和邮寄地址等。
Change Healthcare医疗数据泄露事件影响了“大部分美国人”的医疗数据,联合健康集团首席执行官Andrew Witty表示,数据泄露可能影响了约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甚至更多。
英国Synnovis实验室数据泄露导致3亿条患者互动数据被盗,这些数据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年份。
云数据巨头Snowflake数据盗窃事件导致全球多家大公司数亿条客户数据被盗,包括Ticketmaster的5.6亿条记录、Advance Auto Parts的7900万条记录等。
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个人信息泄露不仅会给个人带来严重困扰,也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深远影响。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个人信息安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通过提高安全意识、采取防护措施、完善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数字环境,让科技真正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