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真的能护心?最新研究和临床指南解读
阿司匹林真的能护心?最新研究和临床指南解读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阿司匹林作为常用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其使用方法和效果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关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是否真的能护心,很多人还存在疑问。本文将结合最新研究和临床指南,深入探讨阿司匹林在心血管健康中的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药物。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在尚未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情况下,通过药物或生活方式干预来预防疾病的发生。2022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基于最新循证研究结果更新并发布了《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推荐声明》。该声明指出:
- 对于40-59岁且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的成年人,是否启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因人而异,应该基于医患共同决策,权衡潜在益处和危害后进行个体化决策(C级推荐)。
- 对于6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不推荐启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D级推荐)。
这一推荐是基于对13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每日或隔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可以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的风险,但不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同时,阿司匹林会增加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风险,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风险显著增加。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指在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情况下,通过药物治疗来预防疾病的复发和进展。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或外周血管病的患者,阿司匹林的使用建议如下:
- 冠心病患者:包括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的稳定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以及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或陈旧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
- 外周血管病患者:如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等狭窄超过50%及以上的患者。
对于上述患者,建议每天服用75-100 mg的阿司匹林进行长期二级预防。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这些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效果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栓作用,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然而,其效果并非在所有人群中都一致。
一项纳入13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可以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的风险,但不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这意味着阿司匹林主要作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不是降低总体死亡率。
值得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的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如已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阿司匹林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而对于低风险人群,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阿司匹林的获益可能被出血风险所抵消,甚至带来更大的危害。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和风险
虽然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副作用不容忽视。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出血,包括:
- 消化道出血:一项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58%。
- 颅内出血:另一项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颅内出血风险增加31%。
- 其他出血:如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等。
除了出血风险,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以下副作用:
- 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或疼痛。
- 中枢神经系统影响: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眩晕、耳鸣甚至视力减退。
- 过敏反应:如皮疹、哮喘。
- 肾功能异常。
为了降低副作用风险,使用阿司匹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特殊人群使用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对药物成分过敏者慎用。血压控制不佳(平均血压高于150/90mmHg)的患者也不适合使用阿司匹林。
- 服药时间:阿司匹林每天需服用一次,具体时间没有定论,最重要的是长期坚持服用。对于非肠溶剂型,建议饭后服用以降低不良反应;对于肠溶剂型,建议空腹服用以提高生物利用度。
- 剂量控制:长期维持治疗的剂量范围大多为75~100mg/天,超过此剂量疗效不会增加,但不良反应会增加。
- 突然停药风险: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如因某种原因突然停药,会使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因此,停药应十分慎重,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结论和建议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和相关指南。对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如已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阿司匹林的保护作用明显。但对于低风险人群,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阿司匹林的获益可能被出血风险所抵消。因此,是否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预防,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年龄、心血管疾病风险、出血风险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决策。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定期进行医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