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心脏支架:价格降了,效果如何?
集采心脏支架:价格降了,效果如何?
2020年11月,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首单”即纳入心脏支架,中选产品价格从平均1.3万元降至700-800元。这一政策不仅大幅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还推动了心脏支架植入手术的普及。那么,集采心脏支架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效果如何呢?
临床使用情况
集采政策实施后,降价的心脏支架并未影响其临床使用。数据显示,中选支架占所有心脏支架使用量的95%以上,绝大多数心脏支架植入患者用的是中选支架。临床专家表示,主流品牌的心脏支架均中选,医疗机构原使用的品牌基本不需要更换,使用过程中的临床性能也没有变化。集采中选支架得到医生和患者信任,成为绝对主流选择。
质量安全状况
面对“降价后质量是否下降”的质疑,药监部门将所有中选产品列入监管重点,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开展全周期、全覆盖监管,做到企业监督检查、产品抽检、不良事件监测“三个全覆盖”。监督检查结果显示,集采中选支架质量安全状况良好,医生和患者可放心使用。
医生手术积极性
有人质疑“支架降价导致医生‘挣不到钱了’,都不做手术了”。事实是,支架使用数量、支架植入手术量每年都在增长。2021-2023年,中选心脏支架使用量分别为160万条、183万条和218万条,年均增长17%,累计370万余患者植入了中选心脏支架。多家知名医疗机构的医生表示,做同样一台支架植入手术,现在可以获得更多阳光收入。原来心脏支架手术项目价格偏低的地区及时上调了相关术式的手术价格,更好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各地落实集采结余留用政策,将心脏支架集采节约的医保资金按一定比例由医疗机构留用,让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共享改革红利。
医疗机构参与度
开展心脏支架植入手术的医疗机构从2020年的2400余家增加至2023年的3600余家,其中二级医疗机构从1200家增加到近1700家,这与近年来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县级胸痛中心能力建设的努力分不开。急性心梗患者在更多县级医院就能做支架植入手术,在挽救生命的赛跑中抢回更多宝贵的抢救时间。
患者受益情况
以赵伯为例,今年59岁的他因冠心病需要进行冠脉支架置入术。在国家集采政策下,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药物洗脱支架,这种支架相比金属裸支架不良反应较少。赵伯表示:“以前听说心脏支架要好几万,现在只要几千块,而且质量也有保障,这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真是个大好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刘建教授也表示:“无论价格高低,支架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质检把关及临床实践验证。因此,无论是国家集采前,还是国家集采后,不会由于价格下降而降低支架的质量。”
集采心脏支架政策实施以来,不仅大幅降低了患者经济负担,还推动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从临床效果来看,降价并未影响支架的质量和医生的手术积极性,反而让更多患者能够及时接受必要的治疗。这一政策的成功实施,为我国医疗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