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家族里,没当官的嫡子和做高官的庶子,谁地位更高?
古时候的家族里,没当官的嫡子和做高官的庶子,谁地位更高?
古代的家族规矩中,有一句话大家都有听过。“嫡子为贵,庶子为贱”,“嫡子为天,庶子为地”,这些《左传》里的话,简直就是古代家族地位划分的金科玉律。嫡出的孩子,天生就带着光环,而庶出的孩子,似乎注定了一辈子只能低头做人。
但是,如果家族中出现了嫡子不成器,没做成官,而庶子却步步高升,手握大权的情况,那家族里的人会不会改变对庶子的看法呢?会不会觉得庶子的地位反而更高?而那嫡子的地位,又会不会因此受到挑战?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他们的出身说起,也就是他们的母亲。按照古代的规定,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三妻四妾。这个说法,最早来自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立后的故事。传说当时的齐国君主在选择立谁为后时犹豫不决,但后宫不可一日无主,朝堂上的大臣们议论纷纷,都催促国主尽快做出决断。
齐国的君主当年也是挺会开玩笑的,说要立三个王后,当然了,他也就是随口一说,并没有真的付诸行动。但史官们可是认真得很,硬是把这玩笑话记了下来,写成了“三妻”。至于“四妾”的说法,有这么一个版本,说是一个男子成年时,父母会帮他挑个女子做妾,等他娶了正妻,妻子带来的陪嫁侍女也顺理成章成了他的妾室,这就成了所谓的“四妾”。
说到底,“三妻四妾”这词儿,也就是个说法而已,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遵循的还是一妻多妾的规矩。常听人说,娶妻不是娶这个人,而是娶她的家世、地位和背景。古人结婚讲究门当户对,就是这个道理。甚至在婚书上,也得明明白白地写上对方的家庭情况、是嫡出还是庶出、年龄多大等等。在正式结为夫妻之前,双方家庭都会派出人手去核实这些信息。如果婚后发现哪一方的信息有假,或者双方地位差距太大,另一方完全有权利解除这段婚姻,并且要求赔偿损失。
所以啊,那些小说里写的什么嫡女心有所属,在大婚之日让庶出妹妹替自己出嫁的情节,现实里是行不通的。嫡庶之间的差别,那可是明摆着的。如果男方家里发现了真相,他们完全有理由退婚,并且要求女方家庭赔偿。这种事儿,在古代的婚姻法则里,可是有板有眼的。
嫡庶之分:从婚姻礼节看地位差异
在古代的婚姻礼节上,娶妻和纳妾的区别可大了去了。娶个正室妻子,那可是要经过三媒六聘的繁琐程序,这一套下来,少说要耗上几个月,多的话甚至得好几年。如果家里不幸有亲人去世,按规矩还得守丧三年,这婚事就得再往后拖。可纳妾就没这么多讲究了,简单得很,摆个酒席,给点钱财,妾室就能从侧门坐着小轿进家门,还得给正室妻子敬茶,这地位差距,一目了然。
正室妻子在这个家里,那可是女主人,有着说一不二的地位。而妾室呢,地位就相当于家里的奴婢,没什么话语权。朋友之妻不可侵犯,但朋友的妾室嘛,那就另当别论了。妾室是可以被买卖、赠送的,就像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她原本是吕不韦的妾室,后来被送给了秦异人,生下了秦始皇嬴政,最后还被尊为太后,这命运的转折,可真是让人唏嘘。
子以母贵:嫡庶子嗣的地位之差
在家族中,孩子们的地位也是以母亲的身份来定的。嫡妻生的孩子,那就是嫡子嫡女,他们在家族中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尊荣。而妾室生的孩子,虽然也算是家里的主子,但因为是庶出,地位就比嫡子要低得多,这就是所谓的“子以母贵”。
在古代家族的继承法则中,嫡子的出生往往被视为家族真正继承人的到来。从那一刻起,家族的所有资源和期望都倾注在嫡子身上,期望他能够出类拔萃,承担起家族荣耀的重任。而对于庶子来说,他们身上没有这样的期望和压力,宗族内对他们的定位也大相径庭。庶子的角色更多是辅佐嫡子,默默为家族奉献,而不能有超越自己身份的野心。
嫡庶之争:财产继承的演变
在家族财产的继承问题上,主要分为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两个方面。在周朝以前,嫡子不仅拥有身份继承权,还享有财产的继承权,而庶子则只能依附于嫡子生活。然而,随着周朝以后社会的发展,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开始被区分开来。嫡子依然保持着对身份的绝对继承权,而庶子的财产继承权则受到了限制,他们只能获得一小部分财产,且这还要取决于嫡子的分配意愿。
汉朝以来,家产继承的规定变得更加完善。除了沿袭嫡子优先继承的传统外,还加入了财产均分的原则。此外,遗嘱继承也被纳入了法律规定。如果上一任家主留下了遗嘱,那么家产的分配将按照遗嘱中的指示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贵族的势力如日中天,成为大家族的门槛高不可攀。在这样的家族里,分家?不存在的。不分家,自然也就没有财产分配的纠纷。在这种背景下,嫡子的地位自然是高高在上,成为家族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这可就苦了那些庶子们,他们的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嫡子的施舍,嫡子轻视庶子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唐朝,情况有所改变。唐朝的法律明确规定,家族财产的继承不再有嫡庶之分,一律平等分配。如果家中没有儿子,女儿也能继承家产。如果连女儿都没有,女婿也能接过这根接力棒。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大进步,打破了传统的嫡庶界限。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财产均分制度,并且在身份认同上也有所放宽。庶子们终于可以像嫡子一样参与家族的祭祀活动,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然而,到了元朝,情况又有所变化。元朝由蒙古族建立,他们对嫡庶的区分比中原王朝更为严格。这一时期,嫡子因为身份获得的好处远远超过了庶子,庶子的地位再次受到了压制。尽管如此,庶子们仍然保有财产继承权,只是从原来的均分变成了只能继承总数的30%。
明朝的时候,他们又把那套宋朝之前的老规矩给搬出来了,而且还特别“开明”,对那些私生子、外室子也网开一面。只要这些孩子能证明自己的身份,他们也能分一杯羹,拥有财产继承权。
到了清朝,他们又把明朝那套嫡庶财产分配的规则给继承了下来。这么一来,我国古代嫡子和庶子在财产继承上几乎可以说是平起平坐了。不过,说到身份继承,那嫡子还是稳坐头把交椅,千百年来,他们才是公认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虽然上头说的嫡子,并没有特别强调嫡长子和嫡次子的区别,但老规矩“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嫡子的圈子里,嫡长子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哪怕他可能并不是最能为家族争光的那个。
这一点,可以参考《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顾家。顾偃开这老兄,一生娶了三个妻子,每个妻子都给他生了个儿子,这些儿子都是嫡子。但在他们家,地位的高低是有讲究的,原配嫡子>继室嫡子>再继室嫡子。也就是说,顾廷煜的地位最高,其次是顾廷烨,最后是顾廷炜。
按照古代的嫡庶之分,嫡子们天生就拥有家族内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支持,理应获得更多的功名利禄机会。但现实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有时候,那些天赋异禀的庶子们也能一鸣惊人,甚至在官场上爬得比嫡子们还要高。这时候,问题就来了:那些没有做官的嫡子和那些做高官的庶子,到底谁的地位更高呢?
这里,我们可以拿袁世凯作为例子。袁世凯的母亲只是他父亲袁保中的妾室,所以袁世凯在家族中的身份就是庶子。尽管到了清末,人们依然遵循着嫡庶有别的规矩,袁世凯小时候一直享受着庶子的待遇。直到后来,他被父亲过继给了无子的叔父,他才得到了更多的关爱和重视。
这位无子的叔父可不是一般人,他名叫袁保庆,曾在甲三军中带兵,官至江南盐巡道。袁世凯跟随在他身边,学到了很多带兵打仗和当官的知识,这些经历为他后来逼迫清帝退位,开创中华民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即便袁世凯在外头功成名就,当他的亲生母亲去世后,还是不能如愿以偿地葬入袁家的祖坟。那时候,袁家当家的是他哥哥袁世敦,他死守祖宗家法,以袁世凯生母是妾室为由,坚决不让她入祖坟。两兄弟争论了半天,结果袁世凯还是没能说服他那位顽固的大哥,最后只能无奈地另寻一处地方,安葬了他的生母。
这个小插曲,正好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在家族内部,嫡庶之分是铁打的规矩,哪怕你是个庶子,只要官位高,也比不上一个没做官的嫡子地位高。可在家族之外,这嫡庶的规矩就管不着了,谁能耐大,谁就能占据高位,哪怕你是个没做官的嫡子,也比不上那些手握重权的庶子。
袁世凯虽然在外面权势显赫,但在家族内部,他依然要面对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这也反映出了古代社会对嫡庶之分的重视,以及这种观念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嫡庶之分的观念逐渐被淡化,人们开始更加重视个人的能力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