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飞来寺“归猿献环”传说:从唐代传奇到粤剧舞台
清远飞来寺“归猿献环”传说:从唐代传奇到粤剧舞台
广东清远飞来寺,这座始建于梁朝(520年)的古刹,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还孕育出一个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故事有着奇妙渊源的传说——“归猿献环”。这个传说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还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成为岭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传说的诞生
相传盛唐之际,清远北江边上有一座从安徽舒州的延祚寺飞来的古刹,故名为“飞来寺”,又称“峡山寺”。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岁月,峡山寺也留下了多个引人入胜的“黑神话”。其中,就有一个“归猿献环”的传说:
从前,峡山寺里住着一只机灵的小猿猴。然而,命运转折,它被皇帝宠臣高力士选中,带到千里之外的京城长安,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献给了唐明皇。
归猿的故事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小猿猴趁机逃出皇宫,化身为袁姓女子,与书生孙恪结为夫妻,并生有二子。有一天,孙恪的表哥听闻袁氏女子的神秘来历后,便劝孙恪提防妖物。孙恪心生疑虑,决定佩戴宝剑以自保。袁氏得知后,即痛心又愤怒,夺过宝剑,折成数段,痛斥孙恪的不信任,但最终还是原谅了孙恪。
岁月流转,孙恪因官职变动,需举家迁往南康州担任经略判官。途经清远峡山寺时,袁氏触景生情,想起了曾经的过往。她从怀中取出当年离开时戴在脖子上的碧玉环,将其归还给寺庙。接着,袁氏在孙恪眼前变回了那只小猿猴的样子。她依依不舍地离别孙恪父子,猛然转身跑向山林深处,与猿猴小伙伴们一起,从此隐居山林。
文化的传承
这个故事被画成了好几种不同版本的小人书,特别有神话色彩。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来到了峡山寺,他写了一首诗就叫《峡山寺》。在诗里,他还提到了关于猿猴的传说。这个传说,最初来自《唐传奇》中的名篇——《孙恪传》,而故事发生的地方,正好就是峡山寺,也就是现在的清远飞来寺。
古往今来,许多来过峡山的文人雅士,他们在听说了归猿的这个传奇故事后,心里都颇有感触。比如宋代的诗人胡铨、张以宁、崔与之,元代的诗人贾燠、张子寿,明朝的朱士赞,再到清代的王夫之、王士贞、朱彝尊、屈大钧等等,这些文人都把归猿的故事当成灵感,写进了他们的诗里。自此,清远“悟空”的故事形象就更加丰富了。
艺术的演绎
归猿故事还被编入戏剧:
- 元代剧作家郑廷玉写有杂剧《孙恪遇猿》。
-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专门到飞来寺搜集归猿传说,加入《牡丹亭》剧情之中。
- 在现代,归猿故事也被多次改编成粤剧。如潘康莹的《禺峡奇缘》、李锦洪的《归猿记》和何必的《风雨归猿》。
与孙悟空的渊源
“归猿献环”的传说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都讲述了猿猴成精、与人类互动、最终归隐山林的故事。这种相似性引发了人们对于这两个故事之间联系的猜测。有学者认为,“归猿献环”可能是《西游记》故事的原型之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演变过程。
这个传说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丰富想象力,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妖魔鬼怪,也有其善良的一面;即使是凡人,也能与异类建立真挚的情感。这种超越偏见、追求和谐的主题,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广东清远飞来寺,仰望那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刹,不禁会想起那只机灵的小猿猴,想起那个关于爱与信任的传奇故事。它不仅是一个神话传说,更是岭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