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甘露寺:一座融汇中日风格的南宋古刹
泰宁甘露寺:一座融汇中日风格的南宋古刹
泰宁甘露寺,这座隐匿于福建泰宁县大金湖丹崖之中的千年古刹,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甘露寺,历经近九百年的沧桑变迁,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更是研究福建地区建筑年代及其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历史渊源:从南宋古刹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明嘉靖《邵武府志》记载:“甘露岩,高十余丈,深阔如之,石门天成,一径仅容单骑,迤逦而入,飞泉垂岩而下,内有石乳泉,殊甘。”泰宁丹崖地貌,岩洞甚多。甘露岩左壁有飞瀑垂岩,洞窟内窄外敞,呈倒三角形,左右两角有龙凤形钟乳石,常年滴水,甘洌沁心,类同甘露,故得名“甘露岩”。壁前双山环抱,古树遮掩,仅留一小径,沟通内外。寺庙巧借岩势,全木构悬空造架于其间,极尽巧思。寺因岩名,故称“甘露岩寺”,简称“甘露寺”。寺内祀奉观音,遍洒甘露,暗合寺名。自然人文,两相荟萃,共成甘露奇景。
甘露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偏安一隅,少有人知。直到上世纪中叶的一场全国性文物普查,这座名岩古刹的重要价值才被真正认识。自此,甘露寺也由地方知名走向全国视野。
建筑奇观:巧借岩势的“一柱插地”
甘露寺的整体结构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尽显巧慧。清康熙《泰宁县志》载,僧人了凝(一作了宜)顺势架构,“一柱插地,不假片瓦”,其上重楼叠阁,凌空架殿,辅以栈道,形成“品”字格局。建筑之间主次分明:弥陀亭、蜃阁、上殿位于中线,南安阁、观音阁分列蜃阁两侧,库房僧舍等建筑散列其间。殿阁下部多以木栈为基础,屋架低矮,用材经济。
建筑风格上,甘露寺融汇宋韵风格与地方特色。上殿重檐歇山顶,上铺草泥,正脊两端鲤鱼吻,两山下垂悬鱼,保留着宋代建筑法式。南安阁与观音阁之上檐,与之相类,同属宋制。蜃阁单檐歇山顶,正脊两头绿琉璃龙吻,采用简单的梁架结构,无斗栱铺作,前后四架椽。前后檐柱和中柱的牵连方式,则颇具地方民居特色。
文化价值:中日建筑交流的重要见证
甘露寺的建筑风格与日本镰仓时期的“大佛样”建筑有诸多相似之处。1959年,著名建筑学者张步骞在考察时发现,甘露寺的构造有别于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官式建筑,不仅具有当地民间建筑的特色,而且与日本镰仓时期的“大佛样”建筑极为相似。因此,甘露寺既对研究南北方建筑的构造、手法和风格具有重要参考,而且是研究中日建筑影响与差异的重要历史证物。
“大佛样”旧称“天竺样”,是中国南宋时期日僧重源(1121—1206年)引入日本的建筑式样。重源,原名俊乘坊,是镰仓时期净土宗的著名僧人。他曾三次入宋游学,到过明州(今宁波市),遍览诸寺,助修过阿育王舍利殿,积累了一定的建造经验。归国后,他与宋人陈和卿合作修建殿宇。当时他担任“大劝进”,主持奈良东大寺大佛殿等建筑的复建,故以“大佛样”为名。日本典型的“大佛样”建筑有东大寺大佛殿、南大门、开山堂(内阵部分),净土寺净土堂,醍醐寺经藏等。“大佛样”风格豪放,刚健有力,与稍晚引进的“禅宗样”、日本传统的“和样”迥然有别,与江浙地区现存的宋代木构建筑也不甚相似。
旅游价值:丹崖古刹的世外桃源
甘露寺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更是研究福建地区建筑年代及其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被誉为“大佛样”的价值探寻。如今,它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续向世人展示其独特魅力。
泰宁古镇位于武夷山南麓的泰宁县城关,古镇古为“归化镇”,距今已有1340年历史。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现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盛事,仅宋代就有两名状元、23个进士,朱熹、李纲等名人曾在此讲学。古镇内有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尚书第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时期建筑物,建筑风格独特。
泰宁甘露寺,这座隐匿于丹崖之中的千年古刹,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不仅是研究福建地区建筑年代及其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中日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如今,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露寺继续向世人展示着其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