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10万志愿军在零下40度潜伏6昼夜,创造战争奇迹
长津湖战役:10万志愿军在零下40度潜伏6昼夜,创造战争奇迹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场震惊世界的战役在长津湖畔展开。志愿军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与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展开殊死搏斗。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朝鲜战争的走向,也成为了军事史上的一段传奇。
1950年11月5日,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次战役中取得胜利,击退了推进至鸭绿江边界的联合国军。然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认定此次失利仅是因己方轻敌所致,遂决定发动地面全面攻势。他命令空军率先轰炸鸭绿江上的全部桥梁,以截断志愿军的后续部队与补给。
根据美军所获情报,只要炸毁鸭绿江上的桥梁,入朝志愿军的人数就会被控制在3至4万人。美国高层经研讨判定,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意图可能有三种:要么构筑缓冲区保障鸭绿江沿岸安全,要么与联合国军展开消耗战,要么将美军悉数撤离朝鲜半岛。几乎所有人均认定第一种可能性最大。
然而,实际上入朝作战的志愿军从一开始就未曾有龟缩防守的打算。彼时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涵盖6个军、18个师、3个炮兵师等,总计人数达23万。尽管仍大幅低于联合国军最前线的35万兵力,但相较于麦克阿瑟预估的3至4万人,实则多出许多。
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几乎毫无雪地作战经验,并且装备、补给、后勤等方面均与美军存在巨大差距。总体来看,当时的朝鲜局势仍是以志愿军的整体劣势为主导。如果美军达成其战略目标,不但志愿军会全面溃败,就连东北重地也会处于美军的威慑之中。
为了能够迅速在朝鲜立足,原本被划定为二线部队、较晚入朝参战的第9兵团被紧急调至前线。第9兵团司令员为宋时轮,副司令员是陶勇,其由20军、26军、27军构成,总人数达15万。他们长居江南,难以适应朝鲜半岛的严寒气候,匆忙换上冬装便仓促渡过鸭绿江。
彼时的长津湖区域气温低至零下30度,地形繁杂,就连野生动物都难以于这般环境里生存。当时,美国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宣称,长津湖地区全然不适宜开展军事行动,纵使是成吉思汗也无意将其征服。
然而,麦克阿瑟为达成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目标,于前线集结了13个师、3个旅以及1个团,总计22万余人的兵力,同时协同1000多辆坦克、10000多门大炮与1200多架飞机,妄图一举将志愿军逼过鸭绿江。
彭德怀司令员鉴于美军的轻敌态势,运用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令宋时轮所率第9兵团的第20、26以及27军赶赴长津湖设伏,养精蓄锐,待美军踏入伏击区域后展开歼灭之战。
此刻,中美双方投入长津湖作战的兵力状况为:美方有陆战1师、第3和第7步兵师,韩方有第1军团,总计约10万人。志愿军系第9兵团下辖的第20、26以及27军,总计约15万人。
1950年11月初,第9兵团在接到指令后,便开始隐秘地翻山越岭。他们身着单衣,需昼伏夜行,在忍受着严寒与饥饿的情况下持续行军,最终悄然抵达预设战场。
11月27日黄昏时分,志愿军第9兵团全员均已抵达指定位置,其中20军处于长津湖的西侧,27军位于长津湖的北部以及东北部。当天夜间,美陆战1师与步兵第7师的数万军人徐徐行进,于复杂地形中形成了长达50公里的行军队伍。
他们既未知晓志愿军入朝的总兵力已然逾30万人,更未明了当下有10万大军已然占据有利地势,于零下40度的酷寒中埋伏了6天6夜,此刻正严阵以待地注视着他们。
在美军大部队的先锋刚刚踏出这片山谷之际,山林之中响起了响亮的冲锋号与呐喊声。此情形使美军深感震撼,10万志愿军仿若天降神兵,在宋时轮与陶勇的指挥中对美军展开猛烈攻击。
美军疏于防备,志愿军于夜色中愈战愈勇,历经一夜激战,把美第7步兵师和陆战1师分割为5部分。11月28日,分处两地的美军企图连通彼此,然而遭到志愿军的坚决击退。不过,受困的美陆战1师乃美军精锐之翘楚,凭借强大火力以及航空支援,致使前来围歼的志愿军遭受重大伤亡。
11月29日,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歼灭了自南侧增援的美、英、韩联合军一千余人。
11月30日,历经两日的围困,志愿军第9兵团的27军集结了两个师的兵力,向被围困于新兴里的美第7师第31团以及第32团的一个营和一个炮兵营展开攻击。至12月1日,对其大部予以歼灭。
27军更是汇集了两个师5个团的兵力,交由27军副军长兼80师师长詹大南统一指挥,着重围攻新兴里的美7师31团,即通常所说的北极熊团。这支精锐部队因曾参与对苏维埃俄国的干涉作战而获称“北极熊团”,乃是陆军中战斗力颇为强劲的队伍。
在新兴里的美军被歼灭后,志愿军察觉到被围困于柳潭里、下碣隅里的美陆战第1师师部率领其2个团又2个营以及1个炮兵营竭力夺路南逃。志愿军只得南下追击70公里,凭借双腿于雪地中竭力追赶,实施迂回包抄!
自12月1日始,志愿军第9兵团于追击过程中致使美陆战第1师遭受重大伤亡。12月4日,身处柳潭里的美陆战1师5团、7团耗费3天时间方才走完这22千米,于志愿军的围歼中伤亡1500余人。
12月5日,美第10集团军军长阿尔蒙德向驻守在下碣隅里的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下达指令:“迅速撤至咸兴地区。”且于当日深夜凭借大量炮火为陆战1师的撤退提供掩护。
在追杀进程中,志愿军近乎凭借顽强的意志抵御美军强大的工业力量,就水门桥来说。志愿军于12月1日及4日两度炸毁此座钢铁桥,桥底乃万丈深渊。原本滞留桥边的美军注定难逃被全歼之结局,未料美军工兵竟能两次修复该铁桥。即便志愿军将桥基炸毁,美军仍可直接从日本空运8套装重量皆超1吨的铁架桥用以组成桥梁。
在一周的时间内,持续追击的志愿军致使美陆战第1师伤亡达半,军队溃散,且沿途丢弃大量重装备。12月12日,美陆战1师最终成功突围,与前来增援的美军会合,持续向南,逃往东部海岸区域。倘若没有美第3师以及众多飞机的持续支援,美国王牌部队陆战1师极有可能在长津湖被我军全部歼灭。
1950年12月24日,亚洲时间的平安夜,美第10军撤离,历经20余日的长津湖战役以志愿军的艰难胜利告终,此亦标志着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东部作战终结。同时,麦克阿瑟圣诞节结束战争的计划被粉碎。
志愿军第九兵团伤亡达19202人,此外,冻伤28954人,冻死超4000人。
第9兵团虽出色完成使命,然而就后续复盘情况而言,存在诸多因素对第9兵团的战绩形成了限制。他们本是集结以攻台的兵马,不善雪地作战,且部分士兵衣着单薄,仅因冻伤导致的非战斗减员便多达数万。而且当时长津湖正遭遇50年一遇的酷寒,诸多因素致使第9兵团的战斗力大幅下降。倘若运气能更优一些,那么将美陆战1师全部歼灭或许并非无法实现。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