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宋妇女穿搭神器:褙子
揭秘北宋妇女穿搭神器:褙子
“褙子”是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展现了宋代女性的温婉气质,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件穿越千年的时尚单品。
褙子的起源与定义
褙子,又名背子、绰子、绣䘿,是汉服的一种,始于隋朝,流行于宋、明两朝。其基本特征是直领对襟,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穿着。这种设计不仅方便活动,也体现了宋代人对简约美学的追求。
款式特点
宋朝褙子直领对襟,两腋开叉,衣裾短者及腰,长者过膝。其领型主要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和盘领交襟式三种,其中直领式最为常见。斜领和盘领更多地被男子在穿着公服时所采用,而女子则更偏爱直领对襟式。
褙子的设计极富特色,袖子可宽可窄,长度也多样,有的及膝,有的到小腿,甚至有的长及脚踝。衣服两侧常常开衩,位置灵活多变,或从衣襟下摆至腰部,或一直高到腋下,也有不开衩的款式,展现了极大的设计灵活性。
文化内涵
褙子的雅韵,不仅表现在其外在的设计上,更体现在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宋代士人多儒学之士,强调理性与内涵。褙子所传达的,既是对外在形象的追求,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塑造。它设计精美但不浮华,象征着“文人”的风骨与气质,突出了内在修养而非外在炫耀。
在现代社会,这种“以简驭繁”的设计理念与文化内涵,仍以极强的生命力成为现代时尚中的一种独特美学。从荷木HEMU借鉴宋代褙子轮廓的设计中我们看到,使用利落的裁剪方式,展现现代人对于自由与舒适的向往,恰恰与宋代褙子的精神相吻合。这 种既保留了褙子原有的优雅与内涵,又加入了现代的剪裁与材质和极简风格的时装,用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告知着我们,宋雅褙子不仅是一件服饰,它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
社会地位与普及程度
在宋代,褙子受到了男女老少的喜爱,无论尊卑贵贱,都可见其身影。皇室后妃、公主,朝廷命妇,寻常女子,甚至是教坊、街巷的歌舞伎,都喜爱穿着褙子。这种普及程度在当时的服饰中实属罕见。画作《瑶台步月图》中的女子,身着褙子,展现出文静优雅的气质。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出土的壁画上的女伎,山西晋祠泥塑中的侍女,也都穿着褙子,可见其在当时社会的普及程度。
在宋代,男子同样喜爱穿着褙子,从皇帝、官吏、士人到商贾、仪卫,都可见其身影。然而,这并非他们的正式服饰,更多是在居家休息时穿着。其直腰身的款式,不系襻纽,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充分展现了休闲的气息。宋徽宗赵佶的自画像《听琴图》中,这位一国之君也穿着褙子。
搭配方式
褙子的搭配方式多样,可作为内穿或外穿,与大袖礼服、襦衫、抹胸等搭配。其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宋朝女子的婉约娴静之美,以及含而不露、露而不裸的审美风尚。
褙子若作为内里穿着,与大袖礼服相搭。外披大袖,内则衬褙子,这种搭配方式为命妇等上层阶级女性所穿,属正式礼服。福建南宋黄昇墓考古报告还原了宋朝贵族妇女真实的穿着情况。大袖袍作为礼服穿于最外层,而褙子则作为较次一等的常礼服穿于大袖内,自褙子以下则为襦袄类服装,这类衣衫往往需考虑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再搭配衣服。春夏季节选用单衣,而秋冬寒冷之际则选用有夹或内有棉絮的袄,作保暖之用。
褙子作为常服外穿时,多表现为与襦衫、抹胸等服饰相互搭配组合。
褙子与下装的搭配可归纳为褙子与裙、裤的组合。褙子与下装的搭配秩序,由外至内顺序依次为:单裙、开裆夹裤、开裆单裤、合裆裤,这种搭配形态随季节变化而有所增减。
尽管褙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兴衰变迁,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服饰选择,但它依然在一些特殊场合和群体中受到喜爱。其独特的设计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宋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现代,一些设计师将褙子元素融入时装设计,创造出既具传统美感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时尚作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