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冬至饭地图:五大流派“食”力交锋,你家乡属于哪一派?
全国冬至饭地图:五大流派“食”力交锋,你家乡属于哪一派?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一天,人们会用一顿丰盛的“冬至饭”迎接冬天的到来。从北方的饺子到南方的汤圆,从新疆的杏皮饭到四川的羊肉汤,中国各地的冬至饮食习俗各具特色,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饮食文化。
北方:饺子当道,万物皆可入馅
“北方人,过啥节都吃饺子”。从东北到中原,饺子是冬至饭桌上的绝对主角。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相传源自医圣张仲景。他在隆冬时节用“驱寒娇耳汤”治愈百姓冻伤的耳朵,后世为纪念他,便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北方的饺子不仅在外观上变化多样,在馅料上更是“万物皆可入馅”。东北的酸菜猪肉饺、胶东的鲅鱼饺子、河南的羊肉萝卜饺、陕西的酸汤饺……制作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煮、蒸、煎,蘸料更是从醋到蒜汁酱油再到油辣子,不一而足。北方人对饺子的热爱,可以说是将饺子“吃出了花儿”。
融合派:民族大融合,冬至饭别具一格
在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冬至饮食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在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当地人将饺子与汤完美结合,创造出一道名为“杏皮饭”的特色美食。
这道菜虽然名为“杏皮饭”,却与水果杏无关,而是指面皮切成的小片如杏皮。这道豪华版的“汤饺饭”里不仅有饺子,还有肉、蔬菜和汤,五颜六色,香味扑鼻。在巴里坤,邻里间还有互送冬至饭的习俗,一碗热气腾腾的“杏皮饭”不仅温暖了身体,也拉近了民族与邻里间的感情。
在宁夏银川,冬至时节则流行吃一种名为“头脑”的食物,实际上是一种当地特有的羊肉粉汤。以蘑菇熬汤,加入羊肉丁、葱姜蒜和辣椒面等,成品汤汁浓郁、味道鲜美,是当地人每年必吃的冬至饭。
南方:汤圆派,甜蜜又圆满
南方的冬至饮食则以汤圆为主。在江浙沪地区,江苏、上海的冬至节令美食以汤圆为主,而浙江则是“年糕糍粑派”的代表。总体来看,在南方,汤圆派还是占据上风。冬至大如年,南方人讲究的就是一个甜蜜加圆满。
广东潮汕地区的汤圆种类繁多,除了传统的芝麻馅汤圆,还有芋泥大汤圆、潮州鸭母捻、冬节丸等多种类型的汤圆甜品,每一种汤圆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寓意,充分展现了潮州作为“世界美食之都”的底蕴。
广西的冬至饮食则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汤圆,广西各地还有不同的特色美食。玉林、贵港地区吃粽子,南宁人则吃老鸭煲,宾阳、龙州等地吃鱼生,全州、东兰等地则以腊味为主。可以说,广西人在冬至这天提前演练了一遍过年。
此外,在湖南、江苏、安徽和福建等地,除了传统的汤圆,还保留着一些独特的地方美食。比如苏州的冬酿酒、合肥的冬至面、长沙的猫乳等,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
糍粑年糕派:糯米粘牙也粘心
同样是糯米制品,浙江、云南、海南等地的冬至饮食则以糍粑和年糕为主。在云南大理,白族人会制作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糍粑,将其煎烤至金黄,蘸上白糖或蜂蜜食用。舂糍粑不仅是一种食物的制作过程,更成为当地冬至节的传统集体活动,体现了社区和家庭的团聚。
西南:羊肉暖身暖心
四川和重庆则偏爱羊肉。无论是羊肉汤锅、红烧羊肉,还是浇满红油的羊肉粉,都是川渝人冬至餐桌上的主角。每年冬至时节,当地的羊肉馆总会爆满,不少老字号的馆子甚至需要提前预订。西南地区冬季湿冷,羊肉的温补作用加上辣椒的刺激,一碗下肚,暖热感瞬间蔓延全身,幸福感大大提升。
冬至过后,冬季成为季节版图上的绝对主角,大江南北都被浓浓的寒意包裹。人们一边数着“九九”,一边筹划着在这个时节应该吃点什么好的,才能抵挡萧瑟冬日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在这个时节,我们需要热乎的吃食来缓解身体的寒冷,更需要一份相拥取暖的温情来滋润心田。在寒冷的日子里,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冬至饭,是对味蕾的犒赏,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维系,热热闹闹,团团圆圆,谁让冬至大如年呢!
参考资料:
- 《基于方志的冬至食俗的地图化呈现路经研究》,张永宁等
- 《“冬至饭”的世界:民众体味的神圣时间节点》,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