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家沟:一座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晋商古村落
师家沟:一座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晋商古村落
在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城东南5公里处,有一座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古村落——师家沟。这里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展示了中国北方乡村社会的变迁和晋商文化的辉煌。
独特的建筑布局
师家沟古村落的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32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七十余年逐步扩建而成。整个建筑群占地近4000余平方米,分为主体和附属两部分。主体建筑为二层、三层楼阁四合大院5座,连同附属建筑共25座院落。2006年,师家沟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家沟村所在的东南部地势较低,为盆地边缘残垣沟壑区,古村坐落于山体向阳处,三面环山,随山就势建造窑洞,形成独特的村落形态。放眼望去,师家沟村整体建筑地基是一洼斜坡,村南一条节令小河蜿蜒而过,汇入村东对竹河,为村中提供水源。
师家沟村的院落布局为楼上登楼、院中套院,错落有致。院落建筑格式多样,各具特色,大门、耳门、园门、偏门、楼门、屏门,院落之间有暗门、巷道,窑内暗道连通还有暗洞,游客可出院又进院,如入迷离之宫,实有走进一家,遍游全村之能,有“关好八大门,锁好十小门,行人难出村”之说。村中心为师家沟“福地”,整个村落围绕“福地”成风车状展开,远远望去,村落阶梯式布局,院中有院,窑上登楼,错落有致,气势恢宏,尽显晋商古老深厚的文化。
师家沟村的排水管道比较隐蔽,大多分布在墙根更不起眼的地方,村外环道下的排水沟属于暗沟,嵌于石板下这样既可以保持路面干燥,又不妨碍排水。因此村里的一条用长方石条铺成长达1500余米的人行道常年通行,故有“下雨半月不湿鞋”之说。
如果就村落的整体布局,只能称得上“迷”,而与各个大院的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相结合,实则走进“迷宫”。师家沟村的建筑以及装饰艺术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凿。凿土以为厅堂居室;凿木以为门窗匾阙;凿砖以为花虫纹饰;凿石以为桩基柱础。门楼、走廊过道上的各种木雕、砖雕、石雕、牌坊、题刻等,艺术文物古迹随处可见。窗棂图案异彩纷呈达108种,据说一是表示师家的108种生意,再是代表代表我省当时的108个州县。
独特的防御方式
师家民居没有采用山西明清官商常用的城堡式民居,而是采用分散式的独立布局。师家沟是一个血缘聚居村落,邻里关系十分亲密,而同一个血亲之间又会分为许多小家庭,但是彼此之间相对独立。这些独立的院落都设有相对隐蔽的侧门、偏门和房内暗洞、地道相互穿通,这些院落彼此相互联系,通过各种连接方式连接成院落组群。一旦发生盗匪,全村人可从容不迫地通过不同的通道迅速逃离或集中防御。这种独特的防御方式在北方居民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
深厚的文化内涵
师家沟古村落不仅是一座建筑群,更是一本记录晋商文化和家族精神的活生生的历史书。村口的贞洁牌坊,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高6.3米,宽5.8米。牌坊正楼顶上正中雕一大象,背负宝葫芦。因为谐音“相”,大象石雕古时多见于官相墓阙前,在民间装饰并不多见。“象”又可谐音“祥”,葫芦更是吉祥的象征。正楼吻兽为一对双头怪龙,被利剑定于屋脊之上,龙身无鳞但有很多刺,蜷成涡状,龙身还有双翼,两颗龙头背向而向,其中一龙头略小,无须无角,另一龙头将顶楼屋脊衔于口中,均双目怒视,生动形象。
牌坊背面正楼中间的额坊上书有:“敕赠儒林郎国学生师自省安人赵氏、张氏、儒林郎师五音安人刘氏之坊”。关于贞节牌坊,当地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师家后代师自省年轻时不幸染病身亡,当时30岁的妻子赵氏和25岁的张氏并没有改嫁,一直伺候公婆,养育儿女,并为师自省守节至终。师五音在步入中年后也不幸染病,当时他的妻子刘氏伺奉瘫痪在炕的80多岁的婆婆,十几年如一日,同时养育儿女,非常辛苦。师五音的儿子师炳成做官时,将此情呈报皇上,于是皇上钦赐建造了这一节孝牌坊。
师家沟村的建筑以及装饰艺术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凿。凿土以为厅堂居室;凿木以为门窗匾阙;凿砖以为花虫纹饰;凿石以为桩基柱础。门楼、走廊过道上的各种木雕、砖雕、石雕、牌坊、题刻等,艺术文物古迹随处可见。窗棂图案异彩纷呈达108种,据说一是表示师家的108种生意,再是代表代表我省当时的108个州县。
与乔家大院、李家大院的对比
师家沟古村落与乔家大院、李家大院等晋商大院相比,具有其独特魅力。乔家大院以“名”著称,李家大院以“善”闻名,而师家沟则以“迷宫”般的建筑布局和独特的防御体系独树一帜。师家沟的建筑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展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巧思。从四合院到高楼,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
师家沟古村落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展示了中国北方乡村社会的变迁和晋商文化的辉煌。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