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刘封之死:诸葛亮的无奈抉择
揭秘刘封之死:诸葛亮的无奈抉择
公元220年,蜀汉皇帝刘备做出了一个令人心痛的决定:赐死自己的养子刘封。这一事件不仅终结了刘封年轻的生命,也成为了蜀汉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决策之一。那么,刘封究竟犯下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诸葛亮在这场悲剧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刘封:从英雄到悲剧
刘封,原名寇封,是罗侯寇氏之子。东汉末年,父母双亡后被刘备收养,并改名为刘封。他自幼武艺高强,气力过人,随赵云、张飞等人在西川扫荡,立下赫赫战功。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视程度极高,甚至在他与孟达攻取上庸后,任命他为副军中郎将,希望他能够独当一面,开疆辟土。
襄樊之战:命运的转折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然而,这场战役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关羽久攻樊城不下,曾命令驻守上庸的刘封和孟达发兵援助,但是刘封和孟达以山郡初附,不能轻举妄动为由,拒绝援助关羽。
关羽从头至尾,都没有援军,一直是孤军奋战,而曹操的援军则源源不断,先是于禁督七军三万多人,救援樊城,关羽水淹七军后,于禁被擒,庞德被杀,曹操又派徐晃率军救援,而在徐晃救援樊城的同时,曹操又紧急调合肥的张辽率军救援,只是,张辽还没到达襄樊前线,徐晃就击败了关羽。
在徐晃击败关羽的同时,曹操勾结孙权,孙权派吕蒙背后捅刀子,偷袭了荆州,导致关羽丢失了大后方,又加上糜芳和士仁投降东吴,关羽军心涣散,最终,败走麦城被杀。
关羽败亡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因为刘封和孟达不救关羽,痛恨刘封和孟达,孟达反复无常,看到刘备生气,预感到对自己不利,于是,想溜走,走之前,孟达还假惺惺地给刘备留下一封信,便率部投降了曹丕。
与孟达的纷争
刘封与孟达的矛盾,成为他命运的又一转折点。两人在上庸共事期间,刘封一直压着孟达,这说明刘封比孟达厉害,不然,孟达肯定不服刘封的。但这也导致了孟达的不满和叛逃。孟达投降曹丕后,与夏侯尚、徐晃联手,击败了刘封。在这一过程中,孟达还写信劝刘封投降曹魏,但被刘封坚决拒绝。
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他是宗室将领,地位特殊,因此,不可能投降曹魏,这也为刘封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的考量
刘封被孟达和夏侯尚、徐晃联合击败后,回到成都,刘备怒责刘封平时欺负孟达,又不救关羽,诸葛亮对刘备说,刘封刚猛,如果他们都去世了,将无人能控制住刘封,劝刘备趁机杀了刘封,以绝后患。于是,刘备下令让刘封自杀。
刘封死前叹息说,恨自己当初没有听孟达的话,才落得如此结局。刘备听说刘封拒绝了孟达的劝降,想到刘封之死,流泪了。估计刘备是后悔杀刘封了,但为时已晚。
诸葛亮建议处死刘封,表面上是因为刘封不救关羽和欺负孟达,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对蜀汉政局的长远考虑。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虽然勇猛善战,但性格刚烈,难以驾驭。更重要的是,随着刘备亲生儿子刘禅的出生,刘封的继承人地位已经动摇。如果刘备去世后,刘封可能成为蜀汉政权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威胁到刘禅的皇位。诸葛亮的这一建议,虽然残酷,却是出于对蜀汉政权稳定的深思熟虑。
历史的遗憾
刘封之死,无疑是蜀汉的一大损失。他不仅是一位勇猛的将领,还具有仁爱之心。据记载,刘封曾因心疼百姓而捡起掉在地上的肉吃,这一行为感动了军厨,甚至创造出了襄阳名菜“夹沙甜肉”。如果刘封没有犯下不救关羽的错误,经过历练,他很可能成为蜀汉的重要支柱,甚至在诸葛亮北伐中发挥关键作用。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刘封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权力斗争激烈的三国时期,即使是忠诚勇猛的将领,也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刘封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诸葛亮的决策,虽然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但也让人不禁感叹:在那个时代,个人的命运往往被更大的历史洪流所裹挟,难以自主。
刘封之死,成为了蜀汉历史上的一段遗憾。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深远。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既要看到他们的功绩,也要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艰难抉择。刘封的悲剧,或许正是三国时期无数英雄豪杰命运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