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赋能黄海农场,实现粮食增产增收
北斗导航赋能黄海农场,实现粮食增产增收
江苏农垦黄海农场正在利用“北斗+农机”技术,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改革,实现了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通过精准的导航和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农机和无人机的位置和状态,规划作业路线,实现农机和无人机的自动化作业,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还助力了“吨半粮”创建,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
“北斗+农机”:精准农业的新引擎
在黄海农场的广袤田野上,一台台配备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农机正穿梭其间,上演着现代农业的科技盛宴。通过北斗技术的高精定位,这些农机能够实现厘米级的精准作业,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显著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秋收、秋种、秋管一线,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上跑的北斗导航大型农机,都成了种粮好帮手。日前,在中德示范园田间,克拉斯Tucano570、迪尔C440等先进大马力机械,收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为秋粮机收减损增加了“科技含量”。农机技术人员对收割机加装速度监测报警系统、改进割台双割刀、脱粒双轴流滚筒等实用技术,助力收割质量大幅提升,正朝着更实用、更智能的方向不断发展。
从田间地头到身边 “北斗+”以“新”赋能粮食产业加速升级,探索北斗系统与终端平台融合,助力智慧农业发展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精准的导航和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农机和无人机的位置和状态,规划作业路线,实现农机和无人机的自动化作业。同时还能优化农业生产流程,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产学研”融合:科技创新的助推器
黄海农场深知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今年以来,农场积极牵手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等高校院所,开展长期合作和研发,为智慧农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在黄海农场智慧农业示范田,一股潺潺清水流入田间,为在田作物解了“渴”。“现在,我们只需用手机登录智慧农业APP进行操作,就能让太阳能电动闸门打开,及时给作物按需用水。”农场技术员介绍,智慧灌溉系统是黄海农场与科研院所开发的智慧农业项目大数据云平台的一个应用系统。项目的实施,每年可增产粮食11万斤,水资源利用率提高20%以上。
黄海农场在项目区内进行土壤改良,提升耕地肥力,降低土壤pH值,粮食产量提高7%-15%,达到肥药“双减”、稻麦量质“双升”。
在黄海林业基地,一群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在忙着进行杨树种质资源创新项目攻关试验。这个团队由南京林业大学杨树遗传育种专家、南京大学分子育种联合实验室科研人员、黄海农场林业(水产)中心人员组成。大家通力合作,开展新种质田间管理、表型观察、新品种示范推广等,目前15亩试验区工作已全面展开。
今年,黄海农场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项,申报国家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这些科技成果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场的智慧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成效显著:从增产到增收的双赢
“北斗+农机”的应用,不仅让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据统计,一台配备北斗导航的收割机每天可收获100至150亩,不仅精细高效,而且提质减损。在秋种秋管过程中,160多台大马力拖拉机全部装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冬小麦播种,有效解决了播种路线走不直、接陇重漏问题,大大提高了播种的质量和效率。
智慧农业云平台的应用也让农业生产更加便捷。通过平台,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测田间空气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数据,以及土壤含水量、温度等信息。根据这些数据,农场能够科学制定生产计划,及时应对各种天气变化,确保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
展望未来:智慧农业的广阔前景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具有亚米级至厘米级的定位精度,不仅能满足各种高精度应用需求,还能在智能交通、农业、测绘与地理信息等多个领域大显身手。
未来,黄海农场将继续深化北斗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北斗技术、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型升级。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可以预见,智慧农业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流模式,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江苏农垦黄海农场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通过“北斗+农机”的应用,黄海农场不仅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还为全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农业生产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为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