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现南越王墓:岭南最大汉代石室墓出土万件文物
广州发现南越王墓:岭南最大汉代石室墓出土万件文物
1983年6月9日,广州解放北路象岗的一处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在挖地基时意外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石块。经过考古专家的勘查,这里竟然是一座保存完好的西汉时期古墓,而且是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的陵墓。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因为这是岭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汉代石室墓。
历经千年的偶然发现
这座墓葬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867号,坐北朝南,由红砂岩砌筑而成。墓室采用竖穴与掏洞结合的方法,形成“士”字形平面,总面积约135平方米。前室和后部四室在20米深的竖穴坑底用大石块砌筑,顶盖石二十四块,最大的长2.5米、宽2.2米、厚0.24米。墓室的二石门及其门相、前室四壁及顶盖石上有朱墨彩绘的卷云纹图案,前室顶盖石上的彩绘保存较为完整。
令人惊叹的文物瑰宝
墓中出土文物1000多套、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些文物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文帝行玺”金印是墓中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这枚金印重达148.5克,含金量高达98%,印面呈正方形,边长3.1厘米,印钮是一只栩栩如生的游龙。这枚金印不仅证实了墓主人的身份,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帝王金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另一件令人惊叹的文物是丝缕玉衣。南越王身着的这件玉衣由2291片玉片组成,用丝线穿缀而成。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展现了南越国高超的玉器制作工艺。此外,墓中还出土了15个殉人,体现了南越独特的丧葬文化。
陶响器之谜
南越王墓出土的陶响器也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极大兴趣。西耳室出土了7件扁圆形陶响器,后藏室出土了9件鱼形陶响器,它们都内置小颗砂粒,摇之“沙沙”作响。这些陶响器的用途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它们是乐器,类似于现代的沙锤;也有学者通过对比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的出土文物,推测它们可能是洗浴用具。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南越国文化的认识,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生活习俗提供了新的线索。
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南越王墓的发现对研究南越国历史和岭南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南越国是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政权,由赵佗建立,历经五代国王,统治岭南近百年。南越王墓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南越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信息。
南越王墓出土的玺印共23枚,材质有金、铜、玉、水晶、玛瑙、绿松石和象牙等7种。这些玺印及其印文不仅为判断墓主及殉人身份提供了直接依据,也体现了南越国独特的用印制度,对研究南越国史、汉越融合都有着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
南越王墓的发掘不仅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见证。它让我们得以一窥两千多年前岭南地区的文明成就,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如今,南越王墓原址上建起了南越王博物院,成为展示岭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