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老照片修复:云冈石窟等历史建筑重现百年风韵
大同古城老照片修复:云冈石窟等历史建筑重现百年风韵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名字取“天下大同”之义,寓意美好。大同地理位置优越,北过长城通塞外,南沿大同盆地直通山西腹地,东为巍峨的太行山,西面越过长城就是黄河,在古代为北方要塞。
公元398年,北魏定都大同,当时叫做平成,定都时间长达97年。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多种文化在此碰撞,撞击出了璀璨的花火,诞生并保留了云冈石窟在内数不清的文化遗产。
大同古城简图
下面,我精选了多张大同的历史老照片,并逐一修复上色,让大家一睹为快。
△1907年,大同古城城墙和城楼——巍峨雄伟的城墙,向我们展现了,这座明朝大将徐达曾经驻守过的塞北雄镇,气吞山河的壮观景象。大同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到明朝洪武年间,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1907年,高高的大同瓮城城墙——瓮城下的道路上,一行行人徐徐而过,道路一侧立着一排高大的碑亭。
△1936年,大同东城门,当时城楼上的屋檐已经残破不堪。
△1936年,驮着货物的骡马队,从大同城门楼下面的门洞下通过。
△1907年,大同古城太平楼——城楼的匾额上写着“西平凯奏”四个大字,所以有人管太平楼叫做西平楼,其实是误传。
1900年,西太后仓皇西逃,一路颠簸到了大同府,经过太平楼时,西太后听闻此楼叫做“太平楼”,于是心中终于“太平”。
1934年,太平楼被拆除,原址位于原来的大同古城东门内。今天,太平楼在耿公的努力之下已经得以复建。
△1907年,大同鼓楼——这座鼓楼高20米,为三重檐十字歇山顶造型,规格颇高,建于明代1463年,至今依然巍峨耸立。
△位于大同古城内的魁星楼,与城南部的鼓楼南北相望。
△1936年,大同南门两侧的石狮子。石狮周身遍布鳞片,造型独特,把狮子与麒麟融为一体。
△大同古城内的朱衣阁——所谓“朱衣”,就是古代科举考试高中之后穿的衣服,当时的学子高中之后,会骑马到朱衣阁换朱衣进城。
△1936年的大同铁牛,以此牛来震慑桑干河的水患。
△1936年,大同古城东部的一座建于光绪年间的七层玲珑塔。
△30年代的云冈石窟全景图——穿过一片茂密的高粱地,远远的就看到了那尊露天大佛。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古城西30多里外,武州山南麓,始建于公元460 年的北魏时期,直到公元524年才基本凿建而成,历时60多年。
△1921年,云冈石窟前面建筑群中的天王殿。
△30年代的云冈石窟山体近景,不光有石头窟,还搭建有多层木质建筑。
△1936年的云冈石窟,照片正中的就是那尊20号石窟的露天大佛,可以看到,当时大佛旁边不像今天那么干净,还有当时搭建的一些毫无章法的房屋。
△1936年的龙门石窟,左侧这尊侧脸面对镜头的造像就是20号石窟的露天释迦大佛,旁边的那尊正脸面对镜头的则是胁侍佛造像。
△30年代,云冈石窟5号窟——高10米的西壁胁侍佛和墙壁上数不清的大小造像,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技与艺。
△1921年,云冈石窟10号窟,整个石窟内的造像和壁画颜色鲜艳,给人以视觉艺术的多重冲击。金刚造像立于门侧,威武霸气。
△30年代的龙门石窟12号窟局部——12窟除了精美的石窟造像外,更为独特的,还要数石窟顶部的造像,他们手持着各种古代乐器,让人目不暇接,对研究我国古代乐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0年代,云冈石窟造像一瞥。这样小巧的造像,在云冈石窟内数量之多,数都数不清。
△30年代,云冈石窟6号窟内景——里面诸造像和布局细节美轮美奂,让人看后叹为观止,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正中造像两侧的对联和上面的横批,是康熙御笔亲题。
△30年代,云冈石窟古建筑群前的景象。可以看出,当时云冈石窟周围的树木还挺多的。
△1914年,大同郊外二十里铺的古建筑群前,是一行骑着马的勘探队。
△30年代,华严寺全景图——华严寺始建于公元1038年,里面的那座气势磅礴的建筑是大雄宝殿。
△华严寺大雄宝殿近景,大殿台阶两侧的砖石雕栏上,精心砌出来一排整齐的“吉”字图案,真是别出心裁。
△1936年,华严寺内的造像,大耳垂肩,慈眉善目。
△1914年,大同郊外的一座古庙,不远处生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槐,看起来树龄有几百年了,骡马和行人在槐树巨大的树冠下乘凉休息。
△1914年的大同阳高县南门外景象,路两侧遍布各种形状的树木,人们骑着马,进入由青砖和石块铸就的城墙。
△1931年,一辆蒸汽火车拉着从大同开采出的“大同块”,冒着烟行驶在大同山间的铁道上。大同的煤炭,多少年来,在冬夜里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这一张张的大同老照片,让我们看到了大同昨天的景象。而今天的大同,在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下,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实现天下大同,又进了一步。相信在每一个大同人的共同努力下,大同的明天将更上一层楼。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