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战役:杨得志的高光时刻
平型关战役:杨得志的高光时刻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在这场战役中,时任685团团长的杨得志,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为这场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战役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在华北战场上,日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部队,迅速推进。9月初,晋北重镇大同及周围各县相继沦陷,晋北门户大开。日军第五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选择沿蔚代公路迂回进攻广灵、灵丘,意图夺取平型关,进而威胁太原。
杨得志的指挥艺术
9月19日,八路军115师到达山西灵丘上寨地区。9月23日,八路军总部下达作战命令,要求115师向平型关出发,痛击来犯之敌。当天上午,115师召开了作战会议,拟定了作战方案。整个伏击部队在平型关东南侧的关沟至东河南镇约10多里的山地上摆成一字长蛇阵。
在这一部署中,杨得志率领的685团担任“蛇头”,负责“拦头”任务,即阻击并歼灭进入伏击圈的日军先头部队。686团和687团则分别负责“斩腰”和“断尾”,688团作为预备队,独立团和骑兵营执行打援任务。
24日晚,参战部队连夜出发,翻山越岭前往预定区域。途中遭遇暴雨,道路泥泞,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天亮前进入设伏阵地。
激战平型关
25日7时许,685团首先发现敌军,由100余辆汽车组成的车队钻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稍后,又有一支由200余辆大车组成的日军运输部队闯入设伏阵地。7时30分左右,前方部队报告,日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区。
随着两颗信号弹腾空而起,埋伏已久的战士们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杨得志指挥685团迅速抢占制高点,居高临下向敌军开火。日军被打得人仰马翻,但很快恢复指挥,依托汽车等掩体进行顽抗。
面对敌人的顽抗,杨得志果断指挥部队发起冲锋,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战士们在冲锋号声中以猛虎下山之势冲入敌阵,与日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战斗进行得极其惨烈,很多连队伤亡过半,但战士们依然顽强拼杀。最终,除了极少数日军得以逃窜之外,八路军几乎全歼了来犯之敌。
战役意义
平型关战役共歼灭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大车200多辆,缴获火炮两门、炮弹二三百箱、长短枪1000多支、机枪数十挺、战马100余匹及其他大量军用物资。这一仗不仅打击了日军的狂妄气焰,也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提振了全国民众的抗日信心。
毛泽东在战役胜利后致电祝贺:“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蒋介石也发来贺电:“二十五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东渡黄河后与日军的第一次交锋,也是1894年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首个胜利。它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部分地打乱了日军在华北的战略部署,为调整战略布局、稳住华北战场的溃败战局争取了时间。
杨得志的军事生涯
平型关战役是杨得志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以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坚定的战斗意志,为这场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杨得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先后担任344旅副旅长、代理旅长等职,参与开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2兵团(后为19兵团)司令员等职,参与石家庄、太原等重大战役。抗美援朝期间,他又任志愿军19兵团司令员,参与第五次战役及上甘岭战役。1955年,杨得志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新中国开国上将之一。
平型关战役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一页,也是杨得志将军戎马生涯的高光时刻。他在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和卓越指挥才能,为他赢得了“战神”的美誉,也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