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出使楚国:不卑不亢的历史典故
晏婴出使楚国:不卑不亢的历史典故
春秋末年,齐国宰相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婴身材矮小,便在城门旁开了一个小门,想让晏婴从这个“狗洞”里钻进来,以此来羞辱他。晏婴到达楚国后,看到这个小门,便对楚国的接待官员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会从狗洞进去。我今天是出使楚国,不知道是不是应该从这里进去?”
楚国官员听后,只好带晏婴从正门进城。楚王见第一计不成,便在接见晏婴时,故意让一个被齐国遣送回来的囚犯从堂下经过,并问晏婴:“这个人是哪国人?”晏婴回答:“是齐国人。”楚王又问:“他犯了什么罪?”晏婴回答:“他犯了盗窃罪。”楚王于是转向晏婴,笑着说:“齐国人都是善于盗窃的吗?”
晏婴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南就会结出橘子,而生长在淮北就会变成枳子。虽然它们的叶子看起来相似,但果实的味道却完全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同样,人生长在齐国不会偷盗,但一到楚国就偷盗,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环境影响吗?”
楚王听后,无言以对。但楚王仍不死心,决定在宴会上再次羞辱晏婴。宴会上,楚王故意对晏婴说:“齐国大概没有人了吧?怎么派你这样的人来出使?”晏婴回答:“齐国的临淄城有三百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人们挥袖可以遮天蔽日,洒汗如同下雨,走在街上肩摩踵接,怎么能说没有人呢?”
楚王问:“那为什么派你来出使?”晏婴回答:“齐国派遣使者是有规矩的。贤明的人被派去出使贤明的君主,不肖的人被派去出使不肖的君主。我是最不肖的人,所以被派来出使楚国。”
楚王听后,终于明白晏婴的智慧和机敏,再也不敢小看他,反而更加敬重他。晏婴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机敏,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捍卫了齐国的国威。
这个故事展现了晏婴不卑不亢的精神风貌。所谓“不卑不亢”,就是既不自卑,也不高傲,保持恰当的态度。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强权或困境时,既要保持自信,又要谦虚谨慎,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盛气凌人。
晏婴不仅在外交场合展现出不卑不亢的态度,在内政方面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担任齐国宰相期间,坚持“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的政治主张,强调节俭、薄敛、省刑,主张君臣之间“和”而不“同”。他多次向齐景公提出兴国安邦的建议,强调要爱民恤民,减轻百姓负担。他通过微服私访,了解民情,发现国家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晏婴的节俭精神也令人称道。他担任齐国宰相后,每次吃饭都不吃两道肉食,妻妾也不穿贵重的锦帛。他有一件狐裘,竟然穿了三十年。当齐景公得知此事后,打算赏赐晏婴豪宅、马车等物品,但晏婴却婉言谢绝了这些赏赐。他说:“我身为宰相,理应以身作则,为百姓树立榜样。若我贪图享乐,何以服众?”
晏婴的智慧、节俭、爱民和诚实等品质,都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追求和学习的。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丰俭,而在于精神的富足。在当今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晏婴的精神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