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肝硬化患者指南:关注胆碱酯酶,做好全面护理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00:0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肝硬化患者指南:关注胆碱酯酶,做好全面护理

胆碱酯酶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其水平变化与肝硬化密切相关。肝硬化患者若发现胆碱酯酶水平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此外,定期监测胆碱酯酶水平,可以帮助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01

胆碱酯酶与肝硬化的关系

胆碱酯酶是一类糖蛋白,以多种同工酶形式存在于体内。一般可分为真性胆碱酯酶和假性胆碱脂酶。真性胆碱酯酶也称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主要存在于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间隙,特别是运动神经终板突触后膜的皱摺中聚集较多;也存在于胆碱能神经元内和红细胞中。此酶对于生理浓度的Ach作用最强,特异性也较高。一个酶分子可水解3×10分子Ach,一般常简称为胆碱酯酶。假性胆碱酯酶广泛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血浆、肝、肾、肠中。对Ach的特异性较低,假性胆碱酯酶可水解其他胆碱酯类,如琥珀胆碱。

胆碱酯酶蛋白分子表面的活性中心有两个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部位,即带负电荷的阴离子部位和酯解部位。酯解部位含有一个由丝氨酸的羟基构成的酸性作用点和一个由组氨酸咪唑环构成的碱性作用点,两者通过氢键结合,增强了丝氨酸羟基的亲核活性,使之易于与乙酰胆碱结合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①乙酰胆碱分子结构中带正电荷的季铵阳离子头,以静电引力与胆碱酯酶的阴离子部位相结合;同时乙酰胆碱分子中的羰基碳与胆碱酯酶酯解部位的丝氨酸的羟基以共价键形式结合,形成乙酰胆碱和胆碱酯酶的复合物。②乙酰胆碱与胆碱酯酶复合物裂解成胆碱和乙酰化胆碱酯酶。③乙酰化胆碱酯酶迅速水解,分离出乙酸,酶的活性恢复。

正常范围:比色法:130~310U/L;
酶法:儿童和成人男性、女性(40岁以上)5410~32000U/L;女性(16~39岁)4300~11500U/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肾功能衰竭等。
减低:见于有机磷中毒、肝炎、肝硬化、营养不良、恶性贫血、急性感染、心肌梗死、肺梗死、肌肉损伤、慢性肾炎、皮炎及妊娠晚期等,以及摄入雌激素、皮质醇、奎宁、吗啡、可待因、可可碱、氨茶碱、巴比妥等药物。

胆碱酯酶根据对底物特异性的差别可分为乙酰胆碱酯酶和拟胆碱酯酶;乙酰胆碱酯酶主要分布于红细胞、肺、脾、神经末梢和大脑灰质。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迅速水解神经末梢所释放的乙酰胆碱。拟胆碱酯酶分布于肝、胰、心脏、大脑白纸和血清。它的生物学功能未明。

由于血清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故此酶活性降低常常反映肝脏受损。

1)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活力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2)慢性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患者此酶活力变化不大,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此酶活力与急性肝炎患者相似。

3)肝硬化:若处于代偿期,血清胆碱酯酶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此酶活力明显下降。

4)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特别是肝昏迷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明显降低,且多呈持久性降低。

5)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则此酶活力下降。

二、 有机磷农药中毒可使胆碱酯酶活力大幅下降,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手段。

三、在外科手术中由于胆碱酯酶对肌肉松弛药有灭活作用,因此胆碱酯酶活性检测常被作为手术前诊断的一部分。

02

肝硬化患者的注意事项

肝硬化是一种进展缓慢但严重的肝脏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蜘蛛痣、乏力、厌食、恶心、食欲减退、面部变化和腹痛等症状。肝硬化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生活护理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熬夜。
    戒烟限酒:彻底戒除酒精和烟草制品。
    适当运动:根据个人体力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等。
    避免压力:减轻心理负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心理支持:与家人、朋友沟通,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2. 饮食调整
    低盐饮食:减少钠盐摄入,以控制水肿和腹水。
    高热量饮食:保证充足能量,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尤其重要。
    适量蛋白:根据医生指导,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如蛋清、牛奶等。
    脂肪选择:选用容易消化的植物性油脂,避免过多摄入动物脂肪。
    纤维摄入:适量摄入膳食纤维,帮助改善消化。
    多餐少食:分几次小量饮食,避免一次性大量进食引起的肠胃负担。
    注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按需补充维生素B群、维生素K、铁、锌等微量元素。

  3. 监测症状
    注意变化:定期检查身体,关注黄疸、水肿、腹水等症状变化。
    定期复查:按照医嘱,定期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

  4. 药物管理
    严格遵医:按照医生处方服用药物,不自行更改用药。
    避免损肝药物:不使用或小心使用可能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5. 预防感染
    个人卫生:保持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饮食安全:食物要新鲜、干净,避免生食和不干净的水源。

肝硬化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我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可能导致肝脏损害的因素,就有可能降低肝硬化的发病率。同时,对于已经患有肝硬化的患者来说,也不要灰心丧气,只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就有可能延缓病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