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平江路:唐宋格局保存至今,水陆并行展现江南风韵
苏州平江路:唐宋格局保存至今,水陆并行展现江南风韵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全长1600多米的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街坊格局。仿佛一本线装书,记录着苏州的历史与文化。其所属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控保建筑45处及普查新发现文物点70处,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历史沿革
平江路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已有2500多年历史。在平江路南端的碑亭中,一幅复刻的宋代《平江图》,清晰展示着约800年前平江府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延续至今,几无二致。“上面的大部分街巷、河道、桥梁至今都可一一对应,拿着这份老地图,在古城区不会迷路。”
文化特色
平江路的文化特色体现在其传统建筑、非遗文化以及民俗活动等方面。这里保留着众多历史建筑,如卫道观、潘宅等,展现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卫道观前38号的特色文化空间,如今已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特色文化空间。印一幅年画,看一次非遗特展,选一件非遗文创,喝一杯“一团和气”特饮……经过修缮的大儒巷38号,如今已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特色文化空间。
评弹声声婉转雅致、余韵悠长,苏绣、宋锦、缂丝、苏扇等非遗匠心独具,展现了姑苏人文的原汁原味;这里仍有1.3万名居民居住其中,是苏州古城烟火气最浓的地方。古建筑老街区,是故乡人心中的乡愁,也是外乡人眼中的风景。
保护与传承
几十年间,苏州已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更新了3版,但规划框架始终得以贯彻,古城保护与更新始终是重要内容。“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保护理念,为苏州留住了呈现江南水乡风貌的物理空间。
遵循保持古城格局、展现传统风貌、美化环境景观、传承历史文化的要求,平江路的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采用先进的保护整治理念和科学细腻的技术手段,通过整体保护、局部保留、落架大修等多种手法,完整保存了街区建筑形式和空间格局。严格控制建筑整体风貌,保持体量不大、造型轻巧、色彩淡雅、粉墙黛瓦的特色,使传统生活形态和风俗得以保存,形成了如今“此处最江南”的文化空间。
当代活力
除了传统文化形态的传承,漫步平江路,可以发现这里的空间仿佛是跳跃的、交织的:许多年轻人着汉服、梳发髻前来,网红店开在老宅中,评弹声与吉他声遥相呼应,烟火气与文艺范相得益彰——平江路就像苏州的“双面绣”,既传统又现代,既古老又年轻。
粉墙黛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傍人家。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摇一把苏扇,听一曲评弹;或泛舟河上,或漫步街巷。何处品江南?此处“最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