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件下教培行业的生存挑战
公共卫生事件下教培行业的生存挑战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正式落地,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从严治理,全面规范,监管力度空前,教培行业进入全面整顿规范及转型调整期。
“双减”政策落地后,教育部先后于 2022 年 12 月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2023 年 7 月审议通过《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教培监管政策框架与行业规范化发展大方向已确立,行业逐步进入常态化分类监管状态,预计政策将延续较高的稳定性。
2024 年 8 月 3 日由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服务消费需求。该《意见》在第四部分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中,提到:教育和培训消费。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建设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推动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指导学校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鼓励与国际知名高等院校在华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这些政策的出台,显示出国家对教育培训领域的重视,旨在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扩展服务范围来满足公众的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教育培训机构在政策支持下确实有望重获生机。具体来看,政策的几个关键点可能对教育培训行业产生积极影响:
政策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意味着教育培训机构将有更多机会获取和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
政策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建设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这将为职业教育机构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政策还提到推动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这可能会激励培训机构改进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政策指导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这为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市场机会。
政策鼓励与国际知名高等院校在华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这可能会为国内教育培训机构带来国际化的资源和视角。
综合来看,这些政策在非学科类,公益课后服务方面为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元化和高质量的教育选择。因此可以说,在政策的支持下,教育培训机构有望重获生机,并在满足社会教育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
在市场需求方面,2023 年线下授课场景恢复、需求旺盛;由于“双减”政策规定不再审批新的面向普通高中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行业旺盛需求下合规经营的存量机构受益竞争格局优化,享有显著优势,呈现持续稳步恢复态势。
增量业务:素养转型,牌照下发稳步扩容。“双减”政策落地后,受家长教育观念转化及多省市逐步将音乐、美术等艺术相关学科纳入中考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因素影响,学科培训规模大幅缩减为素质教育腾出市场;各地非学科类教培机构办学许可证逐步审批下发,机构积极转型,素质教育市场稳步扩容。
教育需求受众群体较广,且各学龄段呈现强刚需、高参培渗透率的特征。教育需求覆盖人群广,主要由学历制与非学历制教育构成。根据覆盖人群年龄段,学历制教育由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职高/中专/技校、本科、硕博等阶段构成;非学历制教育由早幼教、课外学科/非学科培训、职业考培、职业技能类培训、考研培训等,覆盖 0~22 岁+的年龄群体。
2015-2020 年中国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处于扩张阶段。根据德勤咨询数据,中国教育产业总体规模由 2015 年的 1.64 万亿元持续扩张至 2020 年的 2.92 万亿元,年复合增速为 12.7%;其中培训市场规模由 2015 年的 6573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14618 亿元,年复合增速达 17.4%。
K12学科类培训市场原为六千亿规模,“双减”后大幅缩减。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双减”政策前的预测数据,预计 2022 年K12学科辅导培训市场规模为 6,010 亿元,参培学生人次为 6,990 万人次,对应整体参培率为 30.14%,人均年支出为 8,5
在机构应对策略方面,自2023年1月以来,对教培的政策就放开了,因为那个时候,疫情放开了,可以说2023年1月到现在(2024年8月)教培的各种动作的监管力度,没有太大变化。现在教培政策是什么态度:中央政府是不支持K9阶段的教培的,新的学科培训牌照也没有新发(这一点没有发生变化),但自2023年1月以来,地方政府是没有动力打击教培行业的,基本上只要你符合资质(教学资质,教师资质,消防管理资质,面积管理资质,资金管理资质,疫情管理资质),地方政府是不太管你具体怎样的,也不存在“政策放松了”,实际上地方政府自从2023年1月,就没怎么管教培。
大机构集中度提升,爽的很,A股XXXX,和美股XXX这些以非K9为核心的全国性教培机构,业绩都突破历史新高了。但如美股XXX,是以K9为主的全国性机构,那还是不太敢扩。而地方性机构管的没那么多,还挺积极的,未来这个紧供给,强需求的格局预计会持续,格局上不会有太大变化,这几家头部全国性品牌还是强的,个别地方性品牌也还可以。
7月份是双减3周年,中央政府在做政策执行回顾,所以各家教培机构都特别低调,能不交流业绩尽量不交流,现在7月过去了,到8月了,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各家教培机构后面业绩释放的程度应该会更好。
整体对教培的观点:唯一强内需行业,政策的整体影响没这么大,现在过了7月以后,后面业绩释放程度会更好,供需格局也比较强,仍然有比较好的增长空间。估值虽然不低,但在历史上也不算高,结合位置和估值可以重点关注
一线标的:学大教育,新东方等。二线标的:凯文教育,科德教育,昂立教育等。其他:华图山鼎,粉笔等(这俩和上面说的教培政策没太大关系,但也挺好的)。
双减三周年,行业红线不断明确,头部公司转型已经初具成效。政策面:8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高质量发展意见》,第七条明确推动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推动社会组织等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政策首提教培
基本面:“双减”后供给侧出清,竞争格局优化。截止2024年6月30日,线下非营利学科类牌照缩减至4092个,H1缩减比例为4.3%;线下营利性非学科牌照H1增加11.4%至1.4万个。高中线下营利性及非营利性牌照持续出清,H1分别缩减5.5%/1%至2354/3950个
海外映射:新东方+学而思开启新校区开设狂潮,新增校区速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双减之前,俞敏洪放走董宇辉也是计划内的,回归传统教培主业,慢慢淡出直播带货
高需求+低成本+低门槛+高利润
教培行业基本面迎来史诗级反转,符合经济规律的基本常识
相关标的:中公教育、学大教育、昂立教育、科德教育、新东方、好未来等
在后疫情时代,教培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政策监管、市场需求变化和机构转型压力,教培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未来,教培行业可能会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用户体验,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寻找新的增长点。对于从业者来说,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灵活调整战略,并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和用户体验,将是应对行业挑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