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黄种人”:一个充满偏见的称谓
揭秘“黄种人”:一个充满偏见的称谓
18世纪中期,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进行人种分类时,首次将亚洲人定义为“黄种人”。这一看似简单的命名,却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成为种族偏见和歧视的代名词。
林奈的这一分类并非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而是深受当时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西方传统中,“黄色”常常与不洁、病态等负面特质相关联,而“白色”则象征着纯洁和高贵。这种色彩象征在人种分类中的应用,明显带有偏见和歧视的色彩。
随后,德国解剖学家布鲁门巴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分类体系,提出了“蒙古人种”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包含了肤色的描述,还加入了其他生理特征的刻板印象,如“生性狡黠阴暗、僵化死板”等。这些描述显然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科学范畴,而更多地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亚洲人的偏见。
更令人震惊的是,奇迈可在《成为黄种人:种族思维简史》一书中指出,将东亚人的肤色归类为黄色,并非经验观察的结果,而是一种近代科学的新发明。18世纪中期之前的各类西人旅行报告中,对东亚人(主要是中国人和日本人)肤色的描述多是白皙、略暗的白色、橄榄色等,绝少认为东亚人在肤色上与欧洲人迥然有别。
随着西欧工业革命的发展,古老的东方社会越来越显得落后、停滞与衰退,东方人的肤色也就慢慢失去了被描述为白色的资格。白色被欧洲人垄断之后,如何描述东亚人,似乎在相当长时间和相当广的范围内,难以达成一致。这个问题的解决,要等欧洲中心主义继
这种带有偏见的分类体系,不仅影响了西方人对亚洲人的看法,也逐渐渗透到了亚洲人自身的认知中。在近代,一些靠近西方的知识分子,甚至将这种偏见内化,使之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一种“常识”。
幸运的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这种分类体系的不合理性。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肤色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黑色素合成能力的不同,而这种差异又与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黄种人”这样的分类,既不科学,也缺乏严谨的定义。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警惕,这种根深蒂固的种族思维并未完全消失。在某些领域,如考古报告中,仍能看到人种方面的数据与推测。这提醒我们,对于种族思维的反思和批判,仍然是我们常识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面对这段充满偏见的历史,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包容的世界。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不是黄种人?这许多年间,如同周伯通努力忘记《九阴真经》那样,我们逐渐把一团又一团的教育糨糊从脑子里清除出去。”让我们共同努力,清除这些历史遗留的偏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迎接多元文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