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诗词里的王羲之情结
周作人诗词里的王羲之情结
“王逸少,字羲之,琅邪临沂人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这是《晋书·王羲之传》中对王羲之的记载,而周作人在其旧体诗《往昔》中,也以一首《王羲之》表达了对这位书法大家的敬仰之情。周作人写道:“兰亭禊事久成尘,逸少风流更可亲。试看题糕诗句好,不妨潦草亦天真。”
周作人早年曾致力于新诗写作,其新诗《小河》曾被誉为新文学运动以来最佳诗作之一。然而,后来他对新诗的效力渐渐起了怀疑,从作《五十自寿》诗以后,便转而创作旧体的杂事诗。长沙钟叔河编定,2020年岳麓书社出版的《知堂杂诗抄》共收录杂抄288首,其中《往昔》及《丙戌丁亥杂诗》各三十首,《儿童杂事诗》七十二首,前者是五言古体诗,后者是七言绝句,都是1946年、1947年在南京狱中的作品。
《往昔》多写古今闻人学者史地杂事,都有周作人自己的意见。在这部诗集中,周作人专门创作了一首《王羲之》,从《兰亭序》的后世影响和王羲之的轶事等方面进行论述,展现了王羲之的形象。诗中提到的“兰亭禊事”指的是王羲之等人在兰亭举行的修禊活动,而“逸少”则是王羲之的字。周作人通过“不妨潦草亦天真”的诗句,表达了对王羲之书法自然天成之美的赞赏。
周作人对王羲之的喜爱,不仅体现在这首诗中,还反映在他对《兰亭序》后世影响的看法。《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深远。周作人通过对王羲之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周作人对王羲之的推崇,也体现了他个人的文化情结。作为一位在新文化运动中颇有成绩的散文作家,周作人虽然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学,但对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仍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对王羲之的敬仰,既是对书法艺术的欣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这种情感背后,折射出周作人对文化传承和艺术价值的认同。
周作人诗词中的王羲之情结,不仅是对一位书法大家的赞美,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在周作人的笔下,王羲之的形象栩栩如生,而《兰亭序》的艺术魅力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种文化情结,体现了周作人作为一位学者和作家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