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怀瑾握瑜”:屈原的精神追求与现代启示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13:1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怀瑾握瑜”:屈原的精神追求与现代启示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战国] 屈原《九章·怀沙》

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一位身着素衣的诗人,怀抱一块沉重的石头,缓缓走向汨罗江。他就是屈原,一位集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楚国贵族。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脑海中或许回响着《九章·怀沙》中的这句诗:“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这不仅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后世无数追求高尚品德之人的激励。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是楚国的贵族后裔。他自幼聪颖,饱读诗书,深谙历史、音乐、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知识。由于才华横溢,屈原被楚怀王任命为左徒,负责起草文书并参与国家大政。他主张改革,提倡选贤任能,力图振兴楚国,但遭到贵族阶层的强烈反对。楚怀王在位时期,屈原多次因直言进谏而遭排斥,最终因政敌的诽谤而被流放至汉北。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涯中,屈原遍历楚国各地,深受百姓疾苦的触动,创作了大量抒发个人情怀及忧国忧民的诗篇。这些作品后被辑录为《楚辞》,其中《离骚》是屈原晚年的代表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作者高洁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

“怀瑾握瑜”这个成语,正是出自《九章·怀沙》。瑾和瑜都是美玉的代名词,象征着纯洁与高尚的品质。屈原用“怀瑾握瑜”来形容一个人内心拥有崇高的品德,在困境中仍能保持纯洁无瑕的本性,不被外界环境所动摇。这不仅是对个人内在修养的赞美,也是对高尚品德的向往与追求。

屈原的一生,正是“怀瑾握瑜”的最好诠释。他身处污浊的官场,却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面对排挤和流放,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国家危难之际,他选择以身殉国,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怀瑾握瑜”的精神,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承。例如,清代名臣张英,面对家人与邻居的宅基地纠纷,他回信以诗劝解:“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种礼让和宽容,正是“怀瑾握瑜”精神的体现。张英的家训中提到:“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这些教诲,旨在教导子弟如何读书养生、修身齐家、为人处世、择友怡情,体现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怀瑾握瑜”的精神。面对物质主义的冲击,如何保持内心的纯净?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屈原的“怀瑾握瑜”,提醒我们在追求外在成功的同时,不要忘记培养内在的品德。正如他在《渔父》中所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怀瑾握瑜”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纯洁与高尚。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让我们从屈原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守内心的那份美好,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保持一颗“怀瑾握瑜”的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