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联里的文化密码
春节对联里的文化密码
2023年底,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一决定不仅彰显了春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让春联这一传统习俗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活动之一。
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有在大门上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着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为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这标志着对联开始从单纯的驱邪工具,转变为表达美好祝愿的文学形式。
宋代以后,春联逐渐普及。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生动描绘了当时家家户户贴春联的盛况。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命令家家户户除夕前都必须贴春联,使这一习俗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清代,对联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创作如同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时至今日,对联不仅在中国,还在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广泛流传,成为连接古今、沟通雅俗的文化桥梁。
春联里的文化密码
春联不仅是节日的装饰,更是古人表达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重要载体。古代文人的书房对联,往往蕴含着他们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宋代诗人陆游的书房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反映了他耽书如命的生活态度。明代政治家左光斗的“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则展现了文人武将的双重气质。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则体现了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这些对联不仅是文字游戏,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们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思想,展现了古人对宇宙人生的独特理解。
春联里的时代印记
春联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不仅因为它形式优美,更因为它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宋代宰相吕蒙正为一位穷苦人写的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深意。这副对联用字谜的方式,巧妙地表达了“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东西)”的现实困境,既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又展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大肚弥勒佛题写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则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传达了佛家的宽容、乐观和博爱思想,同时也蕴含着做人的智慧。
清代学者白启寰先生曾说:“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对联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春联里的现代创新
进入现代社会,春联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创新。2022新春钟声敲响之际,三位航天英雄在太空遥祝祖国繁荣昌盛,翟志刚书写的一副春联“逐梦飞天同守岁,龙骧虎步共迎春”,被誉为“太空第一联”。
2024年新春联——“龙盘中国结,福耀小康春”和“盛世龙腾千万里,春风梅报第一枝”,表达了人民的喜悦心情,激发了人们的奋进斗志。
春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增加春联艺术魅力,给人以审美享受。在词法上,突出时代性。除了诗词骈赋文的运用,新词、科学名词、外来词等均可入联。2023年新春联“快递亲情,抖音拍出全家福;思归故里,微信翻开百姓年”,将一些已流行社会的日常新词入联,写出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新生活。
在句法上,增加文学性。春联的句式结构多样、变化多端,广泛吸收了诗词骈赋文等各种文体的形式,突破了以诗联为主要形式的藩篱。文学修辞的排比、拆字、顶针、设问、拟人,以及典故的运用,也拓宽了春联创作思维,提供了新的创新思路。
在声韵上,平仄的新旧声均可使用。即古汉语平水声韵(古声)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声韵(新声)均可使用,但二者不得混用,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需要。
结语:春联里的文化传承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东西南北八方流转”,这副对联不仅是文字游戏,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对联,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连接古今、沟通雅俗的桥梁。在新时代,对联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继续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