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李小龙剥削片:从模仿到传承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05:0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李小龙剥削片:从模仿到传承

1973年7月20日,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在香港去世,年仅32岁。他的离世不仅让全球影迷悲痛欲绝,也给香港电影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李小龙去世后的数年里,香港电影界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李小龙剥削片”。这类电影虽然质量参差不齐,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功夫片热潮,进一步传播了李小龙的武术精神和文化影响力。

01

李小龙去世后的电影市场真空

李小龙的突然离世,使得整个香港电影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当时,香港电影仍未能彻底打开国际市场,像邵氏的姜大卫、狄龙、王羽等主演的武侠片,在海外销量和票房都不够理想。李小龙的离世,让原本就脆弱的香港电影市场雪上加霜。各大龙虎武师一夜之间丢了饭碗,纷纷改行,甚至成龙也因为找不到工作,伤心地放弃了龙虎武师行,跑去了澳大利亚做厨师。

然而,海外片商对“李小龙电影”的需求并未因此减少。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下,一种被称为“李小龙剥削片”的电影应运而生。这类电影通常由模仿李小龙的演员主演,通过相似的外貌、动作和打斗风格,试图重现李小龙的风采。

02

代表性模仿者及其作品

在众多李小龙模仿者中,何宗道、巨龙和吕小龙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何宗道是众多李小龙模仿者中唯一以本名被影迷们记住的影星。他于1950年6月5日出生,自幼习武,幼时家庭富裕,后来家道中落,进入电影圈发展。在李小龙去世前,何宗道已经参演过《铁三角》、《壁虎游龙》、《诡计》等几部动作电影。1973年李小龙去世后,片商发掘何宗道主演首部李小龙传记电影《一代猛龙》,将李小龙的生平故事搬上银幕。为了全方位“剥削”李小龙,片方为何宗道起了个起艺名叫黎小龙,他的英文名也从“James”换成了与李小龙(Bruce Lee)更接近的“Bruce Li”。虽然《一代猛龙》市场反映并不好,但远在香港的吴思远还是因为这部电影看上了何宗道,力邀他出演由嘉禾出品的李小龙传记片《李小龙传奇》。这是70年代众多“李小龙剥削片”中最好的李小龙传记电影,由吴思远编导。由于嘉禾的授权,片中用了很多李小龙丧礼上的画面,以及他生前的照片。吴思远还请来李小龙生前的好友小麒麟、丁佩、魏平澳等人参演,叶问的长子叶准在片中饰演叶问。电影的故事基本按照李小龙生平事迹作为发展主线,从美国留学,到回港拍戏,再到他的意外去世都有详尽呈现。吴思远又在真实的故事中插入虚构的人物和大量动作戏,对于“李小龙死亡之谜”,亦添油加醋地加入了很多“戏说”情节,使电影变得十分有趣。正因如此,虽然《李小龙传奇》并没有还原李小龙真实的一生,却是一部妙趣横生的商业片。不仅在香港本土卖得好,在全世界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80年代引入内地后,更成为当时70后、80后一代人认识李小龙及“李小龙电影”的启蒙作品。何宗道的身形其实比李小龙本人更高大,且形象英俊、仪表堂堂,有不少影迷都认为如果不是模仿李小龙,他也许能够取得更高的成就。何宗道本人非常崇拜李小龙,他不仅深入模仿李小龙的招牌动作和打法,也研究李小龙的著作,从中理解李小龙的思想。因此何宗道在70-80年代一直片约不断,除了《李小龙传奇》之外,也主演了《新死亡游戏》《猛龙征东》《咏春大兄》《咏春截拳》《天皇巨星》《精武门续集》等经典动作片。

来自韩国的巨龙,身高比李小龙要矮一些,但肌肉维度相当夸张,是李小龙模仿者中身形最为彪悍的一位。当时韩国的华川电影公司发掘了巨龙,以很低的片酬与他签约,推出了民国背景的动作片《最后精武门》。这部电影打着“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寻获的李小龙早年电影”的旗号,在片头插入大量李小龙童星时代参演的电影片段,伪装成一部“纪录片”。巨龙参演的部分,虽然他的演技上有所欠缺,但打斗动作刚猛有力,和李小龙确有三分相似,因此上映后迎来空前的成功。由于巨龙与华川的老板合不来,打响名气之后,他就离开韩国,来到香港发展。为了更深入了解李小龙的生平,巨龙拜访了李小龙的遗孀莲达,学习截拳道技法,并从电影资料中模仿李小龙的打法,这些都对他改进动作起到很大的帮助。巨龙并不非“一介武夫”,而是“大块头有大智慧”,他并不局限于模仿李小龙,而是在李小龙打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动作特点加以改进。他还创造了很多独特的武器,比如由双截棍改进的一端系着一截棍,另一端像锁匙扣般圈在拇指上的拇指棍。在民国背景的功夫片《龙拳蛇手》中,他用两块磁铁来破坏反派手中的磁石剑。这些发明创造,都为巨龙的电影增色不少。虽然都是小成本电影,且故事也非常俗套,但在那个时代的观众看来非常有新意。巨龙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到香港的,但仍然趁着李小龙热拍了36部港产功夫片,其中以《快拳怪招》、《一笑一拳》、《勇之忍者》、《龙拳蛇手》、《杂家高手》、《神威三猛龙》等片最为出名。

吕小龙原名黄健龙,是出生于缅甸的华裔,十几岁开始学习空手道,后接触不戴拳套的缅甸拳。60年代,吕小龙与家人来到澳门,迫于生计开始在澳门开武馆授徒,且频繁参与擂台实战,逐渐打响名声。缅甸拳与泰拳颇为相似,都是以凶狠著称的拳种。由于长年累月操练,吕小龙虽长着小眼睛,身高和形象都不如李小龙英俊,但其体脂率和肌肉线条却与李小龙非常接近,因此被罗维导演发掘,邀请他到香港拍戏。吕小龙接拍的首部电影就是《唐山大兄》的续集《唐山二兄》。由于不是武行出身,又精于实战,一开始吕小龙总是收不住力,这导致与他喂招的武师经常受伤,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电影培训之后,吕小龙才慢慢掌握把握力道的诀窍。与何宗道、巨龙不同,吕小龙希望能够尽量隐藏自己的个性,竭力模仿李小龙,因此他在电影中的打斗动作与李小龙更为神似。吕小龙也和李小龙一样每天都刻苦训练,从晨跑2个半小时开始,加上器械锻炼,训练时间长达6个小时。

03

剥削片的影响与评价

“李小龙剥削片”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功夫片热潮,进一步传播了李小龙的武术精神和文化影响力。这些电影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李小龙的怀念之情,也让世界各地的观众得以接触到中国功夫和武术文化。尽管这些模仿者无法完全复制李小龙的独特魅力,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功夫片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这类电影也存在诸多争议。一方面,它们过度消费了李小龙的形象,将他符号化、商品化,忽略了他作为武术家和电影人的真正价值。另一方面,大量低质量的模仿作品泛滥,导致观众对功夫片产生审美疲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电影的整体声誉。

总的来说,“李小龙剥削片”是香港电影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市场需求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矛盾,也展现了李小龙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这些电影虽然无法与李小龙的经典作品相提并论,但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