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破6400万,环保创新成发展新动能
西藏旅游破6400万,环保创新成发展新动能
2024年,西藏自治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6400万人次,同比增长16%,实现旅游总花费750亿元,同比增长15%。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这片净土的生态环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冈仁波齐山和珠峰景区的环保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冈仁波齐山:垃圾银行让环保成为新时尚
在海拔6656米的冈仁波齐峰脚下,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岗莎村创新推出了“垃圾银行”项目。这个看似简单的举措,却在保护环境和改善民生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垃圾银行”的运作模式十分巧妙:村民和游客每捡拾一定量的垃圾,就可以换取相应的积分,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兑换生活用品或现金奖励。这种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大家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2023年,西藏岗仁布齐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创收1039.54万元,其中仅牦牛运输队就收入439.54万元。更重要的是,该项目为岗莎村1185名群众带来了300多万元的劳务收入,并发放了41.24万元的分红。村民们在参与环保的同时,也实现了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岗莎村村委会主任平措益西说,“给后代留下更美丽的冈仁波齐峰,是我们朴素的心愿,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珠峰景区:清洁能源守护世界之巅
作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登山爱好者。2024年,珠峰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4.02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8%,创历史最高纪录。面对如此庞大的人流,如何保护这片脆弱的生态环境?
珠峰景区给出的答案是:使用清洁能源环保客车。自2019年以来,景区陆续投入使用多辆清洁能源环保客车,不仅有效减少了尾气排放,保护了高原生态,也成为景区收入新的增长点。
据统计,2024年珠峰景区收入达1.11亿元,其中由当地手工艺人组成的珠峰工坊收入超过100万元,带动50名农牧民实现增收近30万元。这种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模式,为其他景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林芝嘎拉村:生态修复助力乡村振兴
在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的尼洋河生态修复项目同样值得关注。这个被誉为“中国桃花第一村”的地方,通过与东方园林公司的合作,成功实施了河流生态缓冲带修复工程。
该项目不仅有效拦截了村庄面源污染,还与当地的“桃花源”品牌形成联动效应,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据统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共使用当地农牧民劳务约7700工日,各类机械及运输车辆约650台班,促进村民累计增收约500万元。
西藏的环保实践表明,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创新思维和科学管理,我们完全可以在欣赏这片神奇土地的同时,守护好它的纯净与美丽。作为游客,我们也可以从自身做起,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用电,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对自然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