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对比盘古开天神话和西方创世神话,看东西方叙事思维的不同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28:1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对比盘古开天神话和西方创世神话,看东西方叙事思维的不同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创世神话是先民们解释世界起源的重要方式。东西方文化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体系,其中创世神话尤为引人注目。本文将对比中国盘古开天神话与西方创世神话(包括古希腊和古希伯来神话),探讨中西方叙事思维的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

盘古与西方创世神:创世方式与结局的对比

创世神话的核心要素包括创世神和创世行为。中国的盘古、古希腊的地母神(盖娅)和古希伯来的上帝,都是重要的创世神。他们的创世行为展现了东西方神话的不同特点。

创世过程:辛劳与轻松的对比

盘古创世神话最早见于《三五历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盘古破浑沌图

《旧约·圣经》记载了上帝创世的过程:起初,神创造了天地……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它一切的工,就安息了。

在《神谱》中,古希腊创世神话描述道:最先产生的是(浑沌),其次便产生盖娅——宽胸的大地……大地该亚首先生了乌拉诺斯——繁星似锦的皇天……后来大地和广天交合……


古希腊地母创世图

对比这三个创世神话,可以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盘古在浑沌中经过漫长的时间(万八千年)才开始创世,创世过程同样艰辛而漫长。盘古用自己的身体撑开天地,这一过程既朴实又艰辛。

相比之下,西方创世神的创世过程则显得轻松许多。上帝只需说出命令,万物便随之创造出来:“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古希腊地母神盖娅则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创造出天空之神乌拉诺斯,这一过程同样轻松自然。


古希伯来上帝创世图

神的结局:悲壮牺牲与永存世间的对比

盘古在完成创世后,将自己的身体化为世间万物:

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

“垂死”一词突出了盘古开天的艰辛和身化万物的悲壮。盘古虽然以另一种形式获得了永恒,但作为个体的盘古却消失了,这种“断代感”在西方神话中是不存在的。

反观西方神话,创世神在创造天地和万物后依然长存于世。上帝继续以唯一神的形象行走于诸天之上,派遣使者到人间执行任务。地母神盖娅则通过繁殖孕育了完整的神系,形成了体系健全的神谱。


古希腊宙斯一脉简单神谱

叙事思维的差异:务实与虚构,空间与时间

通过对比中西方创世神话,可以发现它们在创世过程和神的结局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叙事思维的不同。

务实型与虚构型叙事思维

盘古神话体现了务实型叙事思维。盘古不是凭空创造世界,而是通过具体的劳动(用自己的身体)来完成创世。这种叙事思维强调具体的过程和载体,与女娲造人和补天神话中的劳动场景相似。


女娲补天图

西方神话则体现了虚构型叙事思维。无论是上帝的“说啥有啥”,还是地母的无性繁殖,都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这种叙事思维更注重虚构和想象,强调神性的保持和故事的连续性。

空间化与时间化叙事思维

盘古创世神话中虽然出现了“万八千岁”的时间概念,但其叙事过程更偏向于空间化。盘古生于浑沌、撑开天地、身化万物,这三个画面是静态或近乎静态的。


上帝创世图

相比之下,西方创世神话则体现了时间化叙事思维。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世界,每天都有具体事件发生,形成连续的情节链条。古希腊神话中的地母生育过程也暗含了时间的连续性和故事的延展性。

叙事思维差异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西方早期叙事思维的差异,对后世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叙事文学的特点

中国的早期叙事思维偏重务实和空间化,这导致很难形成连续的虚构型故事。因此,中国的叙事文学开端偏重于纪实,如《左传》这样的纪实型叙事作品。

中国最早的虚构型叙事文学作品,如《搜神记》和唐传奇,都带有明显的史传体例和史传叙述风格。即便是长篇小说,也保留了务实型和空间化的特征。例如,《三国演义》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作品则强调空间描写。


大观园插画

西方叙事文学的特点

西方的叙事思维偏重虚构型和时间化,这为史诗和长篇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土壤。《荷马史诗》《旧约》等作品体现了时间化叙事的特点。中世纪的“浪漫史”如“亚瑟王传说”,继承了史诗的传统,强调时间化的叙述和虚构性。

著名文艺批评家卢卡契指出,西方文学长期重时间叙述而轻空间描写。这种叙事思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西方叙事文学的不同面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创世神话的差异,不仅体现了叙事思维的不同,也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方向。这种文化差异,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