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光寺和平遥古城:山西古建的瑰宝
五台山佛光寺和平遥古城:山西古建的瑰宝
1937年7月5日,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在五台山佛光寺发现了一座唐代建筑,这一发现不仅打破了日本学者“中国已无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也揭开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新篇章。
佛光寺:唐代建筑的瑰宝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寺内现存东大殿、文殊殿等建筑,其中东大殿是中国现存最珍贵的唐代木构建筑之一。
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外观简朴大方,门、窗、墙壁、斗拱、柱、额等全用朱色涂刷。大殿建在石台基座上,平面由内外两圈柱组成,即所谓的“金厢斗底槽”。内外柱等高,柱身都是圆形,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和升起。阑额尚无普拍。
大殿的斗拱硕大,雄健庄严,屋面出檐深远,屋面坡度平缓。粗壮的柱身和硕大的斗拱,简单的直楞窗,古朴的彩绘都各具特色。梁思成曾评价说:“它是一座雄伟的建筑物,殿仅一层,有巨大、有力、简洁的斗栱和深远的出檐,随意一瞥,极古立辨。”
更令人惊喜的是,东大殿内同时保存着唐代的建筑、书法、绘画、雕塑四种艺术,实是文物建筑中最重要、最珍贵的一件国宝。梁思成曾写道:“在一座大殿内,有唐代绘画、唐代书法、唐代雕塑和唐代建筑。个别地说,它们是稀世之珍,而集中在一起,更是独一无二。”
平遥古城:活着的晋商文化
如果说佛光寺代表了山西古建筑的艺术巅峰,那么平遥古城则展现了山西古建筑的完整性和实用性。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也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
古城内的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城墙上设有72座敌楼和3000个垛口,寓意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古城内的街道、店铺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风格和布局,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平遥市楼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晋商精神的象征。市楼坐北朝南,格局方正,始建年代虽已无从考证,但据《平遥县志》记载,市楼曾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行重修。现存的市楼平面呈方形,两层砖木结构,三重檐歇山顶,孔雀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覆顶,并饰琉璃脊饰、宝刹,造型优美,装饰精巧。
市楼屋顶的南北两面,由黄、蓝两色琉璃瓦镶嵌出的“囍”和“寿”文字图案,不仅增添了吉祥之意,更赋予市楼深刻的文化内涵。市楼内存清代维修碑11通、清代壁画18.6平方米,外檐与梁、枋等处雕梁画栋,或装饰木雕,或绘制彩画,为研究平遥城市发展史、建筑史提供了详尽而珍贵的历史实证。
晋商文化:建筑艺术的结晶
晋商文化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商业成就上,更凝结在一座座精美的建筑中。平遥古城内的日升昌票号、县衙、文庙、城隍庙、清虚观、双林寺等,都是晋商文化的实物见证。
日升昌票号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业的开山鼻祖”,是中国第一家票号,开创了中国银行业的先河。票号的建筑布局严谨,体现了晋商的商业理念和文化追求。
乔家大院,被誉为“民间故宫”,是晋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大院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山西的古建筑,从佛光寺的唐代遗存到平遥古城的明清风貌,从晋商大院的富丽堂皇到普通民居的朴实无华,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正如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说,山西这片土地“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重要直根系”。
山西,这片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艺术,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佛光寺和平遥古城,只是山西古建筑瑰宝中的两颗明珠。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有更多的历史遗迹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