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当成绩不再至上,爸妈如何与孩子讨论学习目标?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54:4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当成绩不再至上,爸妈如何与孩子讨论学习目标?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如何平衡成绩与全面发展,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难题。本文将从专业心理师的角度,探讨在成绩不再至上的背景下,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讨论学习目标。

提到成绩,过往来大人在乎的多半是「成绩不够好」,但现在许多家长却常常苦恼「如何不在成绩上给孩子压力」。看到这几年大家开始可以跳脱「成绩好不好」的单一价值判断,深感这真是一件好事。当大人不再单一地重视成绩,孩子便开始有机会在创意、美感、逻辑、肢体等的探索和成就感中,找到自己的容身处。

家长如我们,大多是在成绩至上的氛围中长大的,会读书带来的红利,以及读不好带来的苦涩,我们大多有感。抛弃对「成绩」的重视,很可能是我们替当年的自己做出最大的叛逆或抗议。

成绩真的不重要吗?

然而,再三强调「成绩不重要」就是好的吗?或许并不那么简单。作为心理师,我们这几年却也在普遍拥抱「成绩不重要/快乐就好」的亲子氛围中,观察到一种孩子的茫然和不安——不知道这样的表现好吗?不知道爸妈觉得我棒吗?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感兴趣的?不知道除了成绩,我还可以追求什么?

探究背后,我们可以理解: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包含对目标的设定、尝试,是需要逐步培养的,而这需要很多的时间,以及许多的关涉和讨论。

意思是:在孩子够大到能理解自己在乎什么、想要什么、认同什么之前,他们需要有所依循。孩子不会一开始就能知道自己擅长的、喜爱的、想要的是什么,而是先承袭了来自大人给予的生活经验、优劣判断,并在对许多事物的追寻之后,慢慢调整出适合自己的方向。

孩子幼时需要大人给予框架,及长再与孩子一起去讨论这些框架是否留存,抑或需要另辟。

简略一点地说:若我们从未跟孩子说过「什么是好的、什么值得在乎」,那么「我一点也不在乎你的成绩」这句话,听在孩子耳中,感受到的可能成为「我一点也不在乎你好或不好」。

我们想要给孩子更宽广的天地,却给成了一片孤寂。

给予孩子框架,但又不想过度强调成绩的意,我们可以这样做:

1. 考完时,先关涉「感受」而非结果

试著以『终于考完了!有没有很累?』,取代「这次考得怎么样?昨天复习的都写对了吗?」

2. 询问孩子「对自己的成绩的想法」

试著以『这次的成绩你自己觉得怎么样?有达到目标吗?』,取代「我觉得你这次考得是不错,但就是那些粗心很可惜,明明可以对的。」

3. 若孩子难过,「不要说没关系」

孩子难过,表示他在意,而孩子的在意是他的主观感受,与我们的不在意并不相斥。

试著以『没有达到预期真的会很失望』,或是『我知道你这次很努力,难怪这么在乎』,或是『考不好会难过很正常,但无论考得怎么样,你都是我的最爱!』等接纳、链接的话语,取代「成绩不重要啦!」、「以后你根本不会在乎小学成绩好吗?」

4. 若担心,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忙」

试著以『这次有遇到什么困难吗?需不需要我们帮忙什么?』,取代「有问题就去问老师或自己想办法解决」,或是「你就是天生没有数学脑袋,再努力也没用」

5. 若孩子为好成绩开心,就与他一起庆祝吧!

有些家长会担心庆祝孩子的好成绩,就是过度强调成绩的意义。但大人如果真的是「平常心」看待成绩,那当孩子考得好,就会如同孩子学会拉琴、赛跑出众、画作得奖一样,为他的里程碑喝彩。

当孩子真的还不错,试著用『你考到自己的目标,真是不容易』,或是『恭喜你达成目标,今晚去庆祝吧!』,取代「成绩不重要」或「我不在乎你考得好不好」。

孩子若愿意为了一件事情付出努力,无论这件事是体能、绘画、程式、烹饪,还是读书,这些动机都同等珍贵。

大人可以不去定义或强调成绩的单一价值,但值得陪孩子一起经历「考试」这个生活里有点不那么日常的事件。我们在乎的不是成绩本身,我们在乎的是孩子的在乎。

我们在教养的过程中,特别重视或特别不重视什么,其实都与我们自己内在的状态和需求有一些关联。

若发现自己对某些部分特别执着或特别想淡化,例如成绩,也值得回过头关照自己,看看过往还年幼的自己,是否正期盼着某些此刻的你想要给予孩子的东西。

有时期待被我们照顾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心中,仍然等在角落的哪个小小自己。

本文原文来自米露谷心理治疗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