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薛国故城出土的饺子竟是中国最早!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11:3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薛国故城出土的饺子竟是中国最早!

1978年,山东滕州薛国故城遗址的一次考古发掘,揭开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一批距今约2500年的三角形食物,经专家考证,这些正是中国最早的饺子。

这批饺子出土于春秋时期薛国国君的墓葬中,被放置在一件铜簠内。据山东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副主任王冬梅回忆,这些饺子“长边大概有5到6厘米,外观酷似水饺,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色粉末”。虽然由于年代久远,饺子的馅料已无法辨认,但其形状和现代饺子极为相似,这一发现将饺子的历史追溯到了春秋时期,比文献记载早了数百年。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饺子不仅是日常餐桌上的美味,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文化记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介绍,饺子在明代宫中被称为“水点心”或“扁食”,并有将银钱包入饺子中的习俗,寓意新年的吉祥。到了清代,春节吃饺子的风俗已广为流传,《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饺)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关于饺子最早的文献记载之一,来源于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颜之推:“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根据颜之推的描述,这偃月形的馄饨其实就是饺子,使得烹饪学界长期认为饺子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而薛国故城的考古发现,则将这一时间提前到了春秋时期。

饺子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流传数千年,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为救治冻伤耳朵的穷苦百姓,发明了“娇耳”——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起炖煮,捞出切碎后用面皮包裹成耳朵形状的食物,煮熟后再分发给穷人食用。这种食物后来就被称为“娇耳”,是今天饺子的雏形,人们对健康与温暖的渴望自那时便蕴藏其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饺子逐渐从一种实用食品演变为承载文化与情感的符号。春节期间吃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象征着辞旧迎新,有盼望新的一年能够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之意。此外,在一些地方,饺子的形状也被赋予了特定的寓意,如形似元宝,寓意财富满满;又如将硬币、糖果等包入饺子中,谁吃到这样的“幸运饺子”,就预示着新的一年会有好运相伴。

饺子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寄托,也在不同地域演绎出了千变万化的风味与形态。东北的酸菜猪肉饺咸鲜开胃,北京人喜将茴香与猪肉搭配调馅成层次分明的味道,山东沿海的鲅鱼水饺口感鲜美、制作工艺独特;荠菜猪肉饺子则是南方饺子的代表之一,春天嫩嫩的荠菜叶与猪肉馅混合而成的馅料清香扑鼻,还有四川的钟水饺以其红油辣味深受当地人喜爱。

在全球化愈渐深入的当下,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日益加剧,许多传统技艺和美食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近年来,关于饺子申遗的呼声日益高涨。业内专家认为,饺子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其制作技艺、历史故事以及与节日的紧密联系等文化意义,都值得纳入国家保护体系。

然而,中餐申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据《光明日报》报道,中餐博大精深,包容性很强,很难像韩国泡菜那样简单量化。业内专家建议,可以考虑以饺子为中心的年夜饭作为申遗的主体,因为这不仅包含了饺子的制作技艺,更凝聚了中国人对家庭、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从春秋时期的薛国故城到现代的餐桌,饺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寄托与文化认同,也凝聚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正如作家黎戈所说,东方人就是以吃来言爱的,通过做饭、喂食、共餐等方式完成生命能量的流动和补给。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饺子依然保留着那份最纯朴的温情,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流传千年的文化记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