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砂入药:六种传统功效与科学证实的止痛作用
蚕砂入药:六种传统功效与科学证实的止痛作用
蚕砂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祛风止痒、活血通经、和胃化浊、祛风除湿、通经络、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本文将详细介绍蚕砂的功效、化学成分及应用,为中医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全面的参考。
基本信息
- 寒热指数: 24
- 组方排名: 339
- 英文名称: Bombyx mori (Dejecta) Silkworm Feculae
- 别名: 马鸣肝、晚蚕矢、原蚕沙、二蚕沙、蚕屎、晚蚕沙、原蚕屎
- 药品来源: 药材基源:为蚕蛾科动物家蚕蛾幼虫的干燥粪便。
蚕砂的传统功效
1. 祛风止痒
蚕砂具有祛风邪、止瘙痒等功效,可治疗风疹瘙痒。同时,蚕砂还能祛风胜湿、通经活络,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手足麻木、跌打损伤等症状。
蚕砂中含有挥发油、生物碱、鞣质等多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止痒的作用。蚕砂的祛风止痒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祛风止痒:蚕砂可以祛风止痒,缓解皮肤瘙痒症状。
- 抗菌消炎:蚕砂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从而减轻皮肤炎症。
- 促进皮肤修复:蚕砂可以促进皮肤修复,帮助受损的皮肤组织快速恢复正常。
2. 活血通经
蚕砂活血通经,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闭经、崩漏。现代研究表明,蚕砂含微量元素、生物碱,可抗炎、抗氧化、抗菌,有效缓解各症,药用价值高。
3. 和胃化浊
蚕砂之和胃化浊,乃因其能行气活血,理气止痛,温阳散寒,故能有效治疗吐泻转筋、闭经、崩漏等症。
- 调节胃肠道功能:蚕砂中的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能增强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力,促进胃肠蠕动,缓解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 改善血液循环:蚕砂中的成分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子宫收缩,缓解闭经、崩漏等症状。
- 促进子宫收缩:蚕砂中的成分能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促进子宫复旧,缓解产后出血等症状。
4. 祛风除湿
蚕砂具有祛风除湿之功。风湿痹痛多由风邪、湿邪侵袭人体所致,蚕砂辛温,能祛风散寒,化湿除痹,可有效缓解风湿痹痛之症。肢体不遂,多由中风、脑外伤等引起,蚕砂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可有效改善肢体不遂之症。
5. 通经络
蚕砂,甘、平,归肝、肾经。具有通经络、调血止血、息风止痉、化痰散结等功效。
“通经络”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经络通畅无阻,气血运行顺畅。经络不通,则气血瘀滞,百病丛生。蚕砂性平,味甘,入肝、肾经,具有通经络、调血止血的功效。它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除血瘀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此外,蚕砂还具有息风止痉、化痰散结的功效,可治疗风痉、痰阻等症。
6. 活血化瘀
《本草纲目》云:“蚕砂,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蚕砂为中药食物,其活血化瘀之功,乃因其性微温,味苦辛,入心、肝、肾三经,具散瘀止血、消肿止痛之效。
蚕砂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理,乃因其含有丰富之挥发油、有机酸、生物碱等成分,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效。
蚕砂的现代功效
1. 止痛功效
蚕砂,性平,味甘、咸,入肺、大肠经。具有止咳平喘、化痰散结、清热利尿、消肿止痛之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蚕砂“治心腹疼痛,诸疮肿痛,小儿惊风,妇人血崩,尿血,遗尿。”可见蚕砂具有良好的止痛功效,可治疗心腹疼痛、诸疮肿痛等症。
蚕砂止痛的机理可能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研究表明,蚕砂中含有三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甾体类化合物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等作用,可抑制炎症因子产生,缓解疼痛。
此外,蚕砂中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成分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从而减轻疼痛。
注意事项及副作用
蚕砂注意事项重点:
- 血不养筋者禁服: 蚕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若血不养筋的人服用可能会导致筋脉受损,加重手足不遂的症状。
- 手足不遂者禁服: 蚕砂具有活血散瘀的功效,手足不遂者服用可能会加重病情,不利于康复。
蚕砂可治疗的相关疾病
胰脏炎、子宫崩漏、子宫颈恶性肿瘤(子宫颈癌)、月经稀少、月经过多、皮肤风疹、腹痛、损伤、腹泻疼痛、皮肤炎、呕吐、产后出血
蚕砂含有的化学成分
脱镁叶绿素 α(Pheophytin a)、脱镁叶绿素 β(Pheophytin b)、13-羟基(13-R)脱镁叶绿素 α(13-hydroxy(13-R)pheophytin a)、13-羟基(13-S)脱镁叶绿素 α(13-hydroxy(13-S)pheophytin a)、13-羟基(13-R)脱镁叶绿素 β(13-hydroxy(13-R)pheophytin b)、13-羟基(13-S)脱镁叶绿素 β(13-hydroxy(13-S)pheophytin b)、10-羟基脱镁叶绿素 α(10-hydroxypheophytin a)
注意:以上所有资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任何医疗行为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本文原文来自云中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