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打卡泉州开元寺,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国庆打卡泉州开元寺,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2024年国庆期间,泉州开元寺共接待游客37.58万人次,同比增长61.5%。这座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的千年古刹,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中轴线由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组成。副轴线包括东廊、檀越祠、小开元寺、西廊、功德堂、尊胜院等,两轴线及镇国、仁寿二石塔组成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群。
开元寺的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通高18.2米,通面宽9间、42.54米,通进深9间、31.64m,建筑面积1345.97平方米。殿前有月台,面阔25.89米,进深8.4米。重檐歇山顶,屋角略反翘,总体曲线比北方建筑平缓、舒展。上下两层檐下均有斗栱。上檐斗栱之外的四周设栅栏,遮住上檐斗栱。上檐南面椎下有“桑莲法界”大匾额一方,白地黑字。
大雄宝殿的平面格局保留有宋代建筑痕迹。明代洪武年间复建该殿时,沿用了宋代原面阔7间、进深5间的殿座平面格局,在其四周加建了一圈周围廊(副阶),形成目前的平面格局。崇祯十年大修时,将殿内所有木柱改为石柱。按照柱网格局,大雄宝殿应有柱子100根,因此,民间号称“百柱殿”。但是为了扩大雄宝殿堂中心区域的空间,以满足佛像布置要求,方便礼佛活动,将梁架结构作减柱造处理,省去内部14根柱子,大雄宝殿实有立柱为86根。
月台外露3个立面的束腰部分嵌有73幅狮子与人面狮身的辉绿岩石浮雕,应是明代重建时从他处印度教寺移来。浮雕由蜀柱间隔成组,须弥座上下则刻有仰覆莲瓣纹饰。狮身人面雕刻,有的头发蓬松、四足立地,有的头上有三层螺髻、两耳垂肩、右前肢持一莲花;狮子形态,有昂首张爪,作欲噬状;有向前驰突,回头顾盼的。
大雄宝殿的大木结构形式极其复杂,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把承重梁的一端或两端插在金柱上的做法,有研究称之为“插梁式”,总体上融合了北方抬梁式和南方穿斗式和闽南建筑特殊的大木结构等形式。梁架结构总体可分为殿座和披椎两部分,外观表现为上、下层檐。大雄宝殿所有柱子下部均为明代更换的石柱,柱顶与梁枋构件连接部分用一截短木柱。下层檐部分,实际为披檐部分,系明代重建时在宋代建筑平面基础上扩建。前后披檐的构架形式基本对称,但跨度尺寸不同。梁架稍显低矮,仅及上檐高度的一半。前廊柱柱顶雕出栌斗,步通梁(双步梁)架在檐柱和老檐柱上,梁头出挑较长,支挑紊圆(挑檐檩)和吊筒(即北方建筑的垂花柱),以增大出檐深度。后檐除使用两跳丁头栱出挑屋檐外,其它基本同前槽。后槽当心间廊柱使用两根印度教式的擎天柱,显得比较特殊。上槽部分,即被披槽包围的中心部分,面宽7间,进深5间。为了扩大室内空间,采用减柱造,去掉了殿内14 根柱子。梁架因此变得十分复杂,前后坡结构不对称,在进深方向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建筑空间和构架处理与大雄宝殿的使用功能很有机地结合。该建筑构架为闽南建筑中最为复杂案例,揉合了“抬梁式”、 “插梁式”等做法,处理灵活,搭接巧妙,具有较好的建筑刚度,为闽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古、结构最佳的遗构之一,可称为闽南木结构古建筑的典范。
柱子顶部和梁枋之间多用斗栱,主要采用闽南建筑常见的叠栱形式,做法较宋式做法纤细。根据处在梁架位置不同,形成不同的组合,经勘测统计,共有41种形制,做法极其特殊。在进深方向的斗栱,由于减柱造,使斗栱的结构作用有所加强。在大雄宝殿的上檐斗栱中,还保存有宋代的斗栱,其形制与《营造法式》中的规定基本相同。在下檐斗栱中,保存有元代的斗栱,其形制与《元代建筑》中的记载基本相同。在大雄宝殿的上檐斗栱中,还保存有明代的斗栱,其形制与《营造法式》中的规定基本相同。在下檐斗栱中,保存有清代的斗栱,其形制与《清代建筑》中的记载基本相同。这些斗栱的保存,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开元寺的东西双石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石塔,也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见证。东塔(镇国塔)始建于1238年,高48.27米,重约10370吨;西塔(仁寿塔)始建于1228年,高45.06米,重约9140吨。两塔均采用花岗岩建造,为八角形楼阁式结构,充分融合了石头和木结构体系的优势。塔身雕刻精美,融合了佛教、印度教等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宋元时期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石构建筑最高技艺水平。
开元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圣地,更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见证。自唐宋以来,泉州就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吸引了大量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的商人和旅行家。他们将各自的文化、宗教和艺术带到了泉州,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开元寺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展现了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谐共存的美好图景。
如今,开元寺已成为泉州的文化地标和精神象征。2021年7月25日,开元寺作为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泉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元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护措施,确保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传承。开元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向世人诉说着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辉煌历史,展现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