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食品安全频现漏洞,专家建议:培训监管需双管齐下
幼儿园食品安全频现漏洞,专家建议:培训监管需双管齐下
2020年3月24日,台北市中山国小附设幼稚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80名师生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其中3例更是检出沙门氏菌感染。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整个台北市,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幼儿园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这起事件发生后,各方调查发现,从市政府到校方、厂商,各个环节都存在管理缺失,暴露出了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严重漏洞。
这起事件的发生,不禁让人思考:幼儿园厨房工作人员是否接受了足够的培训?这些培训能否真正保障孩子们的饮食安全?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深入探讨幼儿园厨房培训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效果。
幼儿园厨房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食品安全、营养搭配、个人卫生、儿童管理及应急处理等。以四川举办的幼儿园后勤厨房流程化管理及烹饪难点实训研修班为例,培训内容包括厨房管理核心内容、一日工作流程、食育教育、不易加工食材的处理、烹饪方法等。培训由四川西幼未来教育管理中心和四川省学生营养与健康科学促进会主办,成都营养食育健康科技研究院承办。培训对象为四川省内各市州的幼儿园后勤园长、后勤主任、主厨和厨师。培训时间为2024年11月23-24日,限80组参加。
浙江等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幼儿园食堂管理。例如,浙江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食堂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中,明确要求学校合理确定伙食费标准和配餐方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落实校园食品安全责任。同时,通知还明确了教育、市场监管、卫生健康、财政、发展改革、公安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强调了校长负责制和食堂自主经营模式。此外,通知还对食堂供餐方式、营养指导、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然而,即便有了系统的培训和政策指导,实际操作中仍会出现各种问题。四川省市场监管部门在推进“校园餐”暨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中,就查处了多起典型案例。例如,某幼儿园因使用标签不符合规定的调味料被罚款1000元;某小学因未按规定进行食品留样和加工制作发芽土豆被罚款20000元;某职业学院因未定期维护清洗餐饮设备设施被罚款5000元;某幼儿园因超出核准范围制售凉菜被罚款15000元;某初级中学因未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被罚款5000元;某小学因未按规定制定实施生产经营过程控制要求被罚款3000元。
这些案例反映出,幼儿园和学校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包括标签管理、食品留样、食材处理、设备维护、经营许可等方面。这说明,仅仅依靠培训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
面对这些挑战,家长们最关心的无疑是:如何确保孩子在幼儿园的饮食安全?事实上,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定期检查幼儿园的食品安全状况;幼儿园自身要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家长也要积极参与,通过家委会等形式监督幼儿园的饮食安全;社会各界也应发挥监督作用,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
幼儿园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也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通过持续的培训、严格的监管和多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真正筑牢幼儿园食品安全的防线,让孩子们吃得放心,让家长们安心。